正文 第二章 寒冬將至你準備好了嗎(3 / 3)

對人才管理項目,許多公司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忽視了考慮最終價值。TeriHires博士認為,有許多人才管理項目可以產生很高的投資收益率,例如高階教練、人才留用方針和高潛力人才項目。其他的項目,比如全公司培訓,雖然有價值,但產生的回報往往低於前者。(邊長勇)

二、78家上市公司上半年減薪幅度超30%

“再沒有比工資更重要的問題了”

汽車大亨福特曾這樣說過。當CPI高漲時,加薪成為了職員們的最大企盼。而事實往往事與願違,據網易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6551名受訪者中,過半數受訪者表示近兩年工資“沒漲”或“不漲反降”,僅21.1%受訪者的工資漲了10%以上,跑贏了CPI。

從上市公司中報數據也可見一斑。截至8月30日,滬深兩市1619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了2008年半年報,與去年同期相比,有268家上市公司現金流量表中的“支付給職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同比出現負增長,除去兩家此項數據為0的公司後,占上市公司的16.57%.其中,“降薪榜”排名前十位的公司,降幅都在70%以上。

73家公司連續兩年減薪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速回落,企業利潤嚴重下滑。根據Wind數據顯示,上市公司上半年整體業績雖然處於增長通道,但增速下降,淨利潤同比增長16.4%.不太樂觀的數據加大了對員工減薪的威脅。

目前可以看到的是,在今年中報中,268家公司已經開始了減薪行動,與去年同期相比降幅達15%.其中,有29家公司降幅都在50%以上。豫能控股、ST中冠A支付給職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比2007年同期更是大幅減少了9成多。

但事實上,減薪並不是從今年才開始的。據Wind數據分析顯示,去年中期減薪上市公司達291家,整體降幅也超過今年兩個百分點。去年排名前十位減薪上市公司,降幅均高達80%以上。其中,ST科健、S*ST東泰、ST賢成、S*ST聖方四家公司同比下調付給職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均超過9成。

廣發證券一位分析師表示,實際上每年都會有不少下調員工薪酬的公司,隻不過去年上半年通脹並不明顯,而且大家對股市的投資熱情已經完全將關注焦點轉移。

此外,將兩年數據對比後,不難發現,在今年實施減薪的268家上市公司中,有73家公司從去年開始就已經下調了支付給職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占比達27.2%.數據統計結果顯示,這73家連續兩年減薪的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減幅達到30.4%,同比去年上半年高出10.6%,減速明顯加快。

其中,今年上半年蟬聯“降薪榜”排名前十位的公司有一半之多:宜華地產由去年下降16.4%升至下降79%;北巴傳媒從下降46.1%升至下降78.1%;S*ST北亞去年上半年減少70%,今年同期減少77%;ST石峴和ST賽格都從減少一成多急升至減少7成以上。

49家公司賺錢也減薪

企業利潤與員工工資仿佛是命運共同體。不過,利用減薪壓縮成本似乎也並不是良策。今年中報顯示,部分公司下調“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後,公司業績仍然巨虧。

今年中報顯示,“減薪”榜首的豫能控股上半年淨利潤虧損額近1.4億元,比去年同期縮減323.74%.北巴傳媒、太極實業今年中期支付給員工的現金項目同比也下降逾70%,而業績相比2007年同期也是下降了25.88%和

不過,也有一些公司並不是簡單因為公司業績虧損而從員工工資“開刀”。據Wind分析顯示,1619家公司中1400家上半年盈利,219家公司虧損。可見,減薪公司中有49家仍是業績飄紅企業。

僅今年中期“減薪”前20位的上市公司中,就有四家公司上半年淨利潤有較快增長。宜華地產中期淨利潤達0.12億元,同比增長261.07%,但同時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則下降了近8成;華聯股份中期盈利達0.22億元,同比上漲40.09%,上述員工支出項目則下降了近7成;東方市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漲33.03%,員工支出項目下降了58.3%;而天保基建中級淨利潤同比漲幅達。

對此各公司都有解釋。宜華地產證券部工作人員透露,今年中報顯示支付員工現金項目大幅減少隻是由於公司上半年完成對借殼公司——麥科特光電的收購,在中報減去了麥科特公司這一部分的數據。

華聯股份董秘辦工作人員表示,由於公司進行了資產重組,賣掉部分店麵後,員工也相應減少了。據了解,華聯股份於去年年底公告計劃出讓旗下6家百貨門店,買入華聯綜超持有的公司股權。而轉讓的6家門店中,有4家2007年度中期虧損。

天保基建證券代表也稱,公司在去年下半年進行了資產置換,將原資產質量較差的水泥類資產置出公司,將盈利能力較高的房地產類優質資產置入公司,從而發生人員變動。

但據記者了解,即使業績飄紅也在減薪的公司並非不存在。海泰發展董秘辦工作人員就透露,其上半年的業績上漲了71.99%,但是由於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所以公司采取降工資的方式以刺激員工。他說,如果下半年業績能追上並實現全年目標,就會補回之前獎金。

“現在很多企業預期下半年調控政策繼續從緊,經濟增速也會持續下滑,因此為保證持續盈利,不排除有些企業會在一定程度上縮減員工開銷,像減少新進員工,對現有部門進行整改等等。”據一家知名勞動力派遣公司的負責人透露。

7大行業蟬聯十強

從行業來看,10大減薪行業中,化工、醫藥生物、房地產、機械設備、公用事業、電子元器件和商業貿易已經連續兩年蟬聯。其中,化工、醫藥生物更是穩坐前三甲之列。

實際上,化工、醫藥生物、電子元器件一直是虧損大戶。特別是前兩大行業,近兩年來虧損較為嚴重。據Wind數據分析顯示,化工行業今年中期167家上市公司中,77家處於虧損狀態,行業淨利潤同比下降超7成。去年中期的151家公司中也有三分之一未盈利。而醫藥生物行業也幾乎同樣處境,今年中期該行業淨利潤降幅達48%,去年中期為

“其它的實際上也存在兩級分化的問題,像房地產行業的上市公司就非常明顯,業績增長快速的也隻有幾家龍頭企業。在去年樓市處上升階段時也一樣,像萬科2007年中期淨利潤近17億元,而海鳥發展則虧損近400萬元。”廣發證券分析師稱。(駱智冕)

三、廣州受金融危機影響招聘企業驟減一半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逐漸開始讓廣州職場的白領、藍領們感到了切身的“寒意”。在廣州的兩大人才市場,進場招聘的企業同比縮減近半,其中,房地產、外貿、加工製造等行業的多數職位已被凍結。而受全球經濟增長趨勢放緩的影響,天河區多個寫字樓內的“減薪裁員”也已悄然展開。

本周末,記者前往廣州兩大人才市場采訪,發現一個共同現象,招聘企業大幅減少,進場企業縮減近半。種種跡象顯示,招聘淡季已經提前來臨。

最慘獵頭:生意少了六成

上周六上午10時,正是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最繁忙的時候,然而記者發現,偌大的市場是出奇的冷清。一樓的招聘單位僅僅集中在中間幾條過道,招聘單位估計少了近一半;二樓空空如也,而以前繁忙時期,市場內連一樓的休息間也擠滿了招聘單位。隨後,記者來到天河的南方人才市場,花了10元進入南方精典人才專場發現,以前六七兩層滿滿當當的現場,如今隻有中間幾條過道有人。

雖然企業進場少了,但是進場的求職人數並不見少。擁擠在僅有的幾條求職通道中的,有不少是明年即將畢業的大專生、大學生。“感覺今年求職更難了。”從武漢過來的小譚、小蒙在師兄的帶領下已經在廣州各大人才市場轉了一圈,至今一無所獲。

有業內人士透露,以某人才市場為例,以前的企業進場數量達到200多家,而現在隻剩下100多家,而且還要半送半賣,這種趨勢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顯露出來。在深圳,招聘行業的業務量縮減比例甚至高達60%.活躍在人力資源市場的獵頭公司、招聘公司、還有培訓單位,今年的生意都很不好做,一些小企業的業務萎縮量達到了

在中山四路一家寫字樓上班的小晴,這個月不得不收拾資料離開這家工作了2年多的人力資源中介公司。身處人力資源這個行業,她知道在這個秋季自己再要找一份工作並不容易。而她隻是這個月被裁的4名員工之一,早在9月份,該公司已經先行辭退了4名員工。在國內經濟緊縮,國外金融海嘯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大家都知道公司不好過,因為最能代表公司發展方向的拓展部,前年和去年的業績紅得發紫,今年卻是一落千丈。小晴所在公司的老總表示,現在的裁員性質是經濟性裁員。企業對人員的需求和企業的經營狀況緊密相連。當企業遭遇經濟不景氣時,為了保持競爭力,度過寒冬,首先便是裁員。這家100餘人的小企業,在今年計劃裁員20人,將分批實行。

美的海爾也開始裁員

據悉,包括美的海爾等國內傳統家電巨頭都開始裁員,而美的今年以來已經有兩次幅度較大的裁員。美的微波爐海外營銷部一位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該公司對美出口受影響很大,“估計到年底負責美國出口業務的同事可能要部分裁員”;他透露,如果金融風暴繼續下去,估計歐洲市場的業務也將縮減。

多開40萬年薪也不跳槽

如果工資上漲50%,你會不會選擇跳槽?在今年經濟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跳槽市場出現了罕見的“做生不如做熟”的情況,這種現象在中國錦田顧問高級獵頭張慧的眼中,是其從業十多年中的奇事。

近期一家國內上市的房地產公司,請他們找一個財務總監,開出年薪120萬元。經過多方挑選,最終張慧將目光集中到一名在製造業企業當財務總監的黃先生身上。黃先生目前的年薪是80萬元,各方麵都符合要求,雙方經過了幾番見麵商談後,一切都已經談妥,沒想到臨到簽約時,黃先生卻放棄了。

張慧表示,但是現在經濟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黃先生選擇放棄也有自身的理由,因為相比目前他所在的外資製造業公司,企業很穩健;而房地產行業不僅當前風險係數高,而且自己將要從事的又是高難度的融資業務。

職場之冬,寒掃全國

全國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分析報告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東部城市勞動力市場中本季度的需求人數和求職人數分別減少了13.4萬和4.6萬人,長三角、珠三角、閩東南地區的需求人數分別減少了8萬、8.6萬和0.5萬人。

來自前程無憂網站的統計顯示,上海市9月和10月份企業提供的崗位數隻有去年同期的88%,其中金融業職位招聘人數同比下降了。(蔣悅飛、劉顯仁)

四、人員調整頻傳中國車企“瘦身過冬”

神龍汽車公司對1000餘名勞務工和臨時工宣布歇工三個月

10月30日,武漢,陰雨綿綿。就在這一天,神龍汽車公司對1000餘名勞務工和臨時工宣布歇工三個月,發放一定的生活費和5000元不等的補貼。

這些員工來自一線生產部門,多為2008年初依據全年生產計劃新招聘的工人,以及今年剛與神龍公司簽訂勞動合同的勞務派遣工和實習生。

在持續的銷售下滑和工廠開工不足的壓力之下,各大汽車公司開始主動“瘦身”,通過一係列的整頓舉措,積極應對剛剛開始的汽車寒冬。

全行業“瘦身行動”

車市異常的低迷與動蕩打亂了神龍的部署。2008年初,神龍汽車製定了全年28萬輛的銷售目標,較2007年增長30%以上。但這一計劃已於日前調整為20萬輛。

10月31日,奇瑞否認了裁員5000人的傳言,但是奇瑞汽車承認在進行人員優化的工作,並對包括幹部在內的員工進行優化,計劃減少實習生的錄用和臨時性用工,“不符合崗位要求的部分幹部、員工”將離開奇瑞。根據考核情況,“比例約占總人數的5%左右”的幹部和員工將被“優化”。

這注定是個多事之秋。實際上,除了已經聲稱“定員定編”的江淮,人員優化的神龍與奇瑞,全國幾乎所有的汽車製造、零部件製造以及研發機構都在進行降薪與裁員並舉的行動。相對於歐美汽車企業更加透明的裁員舉措,中國各大汽車公司的人員調整更具“遮遮掩掩”的意味。

神龍與奇瑞汽車對富餘、“不合乎崗位”人員的調整隻是全行業的一個縮影。此前已經有媒體報道了國內其他企業辭退實習生、應屆畢業生的事實。“其實每家都在裁,裁員是最直接的降成本辦法。”一家自主品牌汽車企業負責人表示,自主品牌受到衝擊最大。長期以來高負荷、低利潤的運作,加上技術與產品不斷升級換代,資金鏈早已經繃緊。

神龍汽車公司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人員調整的目的之一是使勞動生產率達到日係企業的水平,實現更好的勞動生產率。但神龍汽車公司並未對具體生產率標準進行描述。據乘聯會統計數據,2007年廣州本田銷售汽車295299輛。廣州本田公司網站發布的員工信息為6000多人。而勞動生產率不如廣州本田,但員工人數大大超出的汽車企業不在少數。

車市的寒流已經傳遞到許多人身上,王震(化名)剛剛離開了上海一家合資汽車公司,他告訴記者,月薪不斷下降,除了勸退外,公司靠降薪來促使員工主動辭職。

波及零部件企業

“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汽車企業未必不是一次機會。”一家合資公司內部人士稱,地方GDP加給企業的包括解決當地就業、拉升產值等非市場、非經濟因素的包袱,或許能在這次全行業的浪潮中甩掉一部分。

上周,上海一家證券汽車零部件分析師奔赴江浙一帶,調查當地汽車零部件製造商運營狀況。他對記者表示,多家零部件公司已經開始停工或不完全開工。車市的低迷已經影響到零部件企業。

長江證券分析報告指出,今年下半年汽車零部件公司遭遇了“原材料上漲與需求減少”的雙重壓力。主營汽車輪轂生產與銷售的浙江萬豐奧威汽輪股份有限公司(002085.SZ),日前發布公告稱,2008年三季報披露,受全球汽車銷量下滑影響,預計2008年淨利潤同比下降30%左右;主營輪胎等橡膠製造的青島雙星(000599.SZ)今年三季報顯示,報告期內淨利潤減少58.68%,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價格上漲所致。

“汽車零部件廠受到的衝擊最大,訂單減少了,利潤也要被壓縮。”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汽車工程學院的李一表示。此外,對製造企業來說,出口的訂單會進一步減少,利潤也更低,而國內的需求暫時也會呈現減少的局麵,新車銷量下降。北美和歐洲市場已經連續數月銷量下滑。

汽車分析師鍾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經過這次大的市場變動,中國汽車製造業、服務業會經曆一次洗牌。首先,汽車製造和服務企業數量會減少,企業集中一些。其次,合資企業會在中國汽車市場份額中占有更大比重,自主品牌企業比重進一步下滑。

“從投資、產品線、價格三個方麵分析,自主品牌比合資品牌更為艱難。”鍾師說,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已經由過去的30%下降到25%,未來會進一步下降到20%。

2008年以來全球主要車企裁員一覽:

2月27日:寶馬公司宣布到2008年底計劃裁員5600人,大部分裁員是在德國;

4月28日:通用汽車公司削減北美四個變速箱裝配廠的3500個職位;

5月12日:通用汽車公司說它到2010年將關閉安大略溫莎位的傳輸裝置廠,多達1400人失去工作;

6月3日:通用汽車公司在安大略的裝配廠宣布,多達2600人下崗,皮卡工廠將在2009年關閉;

6月:沃爾沃公司在全世界裁員2000人;

6月18日:為通用卡車供貨的瑪格納汽車零部件廠在安大略省裁減400個職位;

7月8日:意大利最大的汽車製造商菲亞特宣布,計劃縮減6個意大利組裝廠;

8月6日:因為北美銷售下降,豐田公布宣布在日本裁減800名工人;

9月9日:法國雷諾汽車宣布到2009年削減6000個歐洲職位;

10月8日:沃爾沃在全世界削減4000個職位;

10月13日:日產汽車公司宣布將在西班牙巴塞羅那的組裝廠裁員1680人;

10月14日:戴姆勒卡車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裁員2300人;

10月21日:日產汽車宣布在美國、日本和西班牙削減產量。

五、裁員和減薪誰是“溫柔一刀”?

隨著油價、原材料、彙率的上漲,利潤越來越多地被吞噬,競爭加劇,企業高管們一直在考慮如何降低不斷攀升的成本,其中包括人力資源成本。削減人力資源成本的方式似乎隻有兩個,要麼減薪,要麼裁員。也許這兩招聽起來都有些殘酷,不到萬不得已,沒有哪個企業會使出這一下策。

真要用這個下策,減薪,裁員,哪一個將是“溫柔一刀”?

“借機”裁員

“我認為裁員會比減薪更難,我親自裁過員,最後我自己也離職了。”做了近十年HR工作的王秀豔對記者說。

當初王秀豔所在的公司就是因為經營不善,高層的決策是裁員30%,指標出來後具體由人力資源部執行。為此,人力資源部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製訂了一套裁員標準。除勞動合同到期不續簽的自然減員外,其他人員的去留用了很多時間與業務部門溝通。

人力資源部自認為工作做得很充分了,執行起來依然是一團糟。“中國人比較講人情味,那些天,公司內部送禮、請客成風,好幾名原本與部門經理商量好肯定被裁的員工搞了些手腳,又被留下了,不打算裁的反而被裁了。還有聽聞裁員風的員工早早找好了下家,想辦法要求被裁,拿補償金。”談起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王秀豔感慨萬分,“最頭疼的是跟員工做離職麵談,很殘酷。”

三年前,王秀豔曾經參與過裁員,事實上《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後,裁員要比三年前更難,不但要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操作,補償金也比之前高了很多。“裁員那段時間,大家都沒心思工作,業務一蹶不振,裁員風過去了,業務依舊沒什麼起色。”王秀豔回憶說。

這樣的結果,或許會讓業務越來越糟。東方通科技人力資源總監陳雲青認為,伴隨著企業組織架構的調整,部門、機構間業務合並、整合,與之相配合進行裁員,對員工來講其接受程度會比單純的裁員好很多,因為這樣的裁員會讓員工直接感覺到崗位的重合,不得不裁。在裁員的那些日子,渴望留下的員工會比平時更加努力地工作,使得整個公司的士氣不會受太大的影響。

降薪隻在小範圍內

如果不裁員,選擇降薪來降低人力資源成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縱觀近日報出的一係列有關降薪的新聞,多是從管理層甚至高管層減起。“選擇降薪的前提是能把握被降薪的人對企業有足夠的忠誠度。”陳雲青說,否則後果很可能是大批員工跳槽,造成隊伍不穩定,甚至跳到了競爭對手的公司。

“減薪是一個泛概念。”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趙耀教授對記者說,“現在很多企業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薪酬結構體係,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效、津貼、福利等,在工資結構中,有些是鋼性的,而有些是可以浮動的。具體是減哪一部分的薪,各個企業有各企業的不同。”

福利是企業在競爭中吸引人才的有效手段,多樣化的福利表明企業有足夠的財力做支撐,麵對經營困難,很多企業會率先在福利上做文章,如降低電話、交通、住房、夥食等補貼的標準以及減少外派培訓等。

對於非壟斷性企業,因經營問題麵臨減薪壓力時,除了在管理層等小範圍降薪外,適當調整績效工資,引入正負激勵手段是較為合理的。在設計績效工資時,員工完成自己的績效任務外,還要乘以公司總績效的完成情況,使公司利益與個人利益掛在一起,這種方式普遍能夠讓員工接受,不但不會影響士氣,更能促進員工團結一心,實現企業的總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