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內修外煉度寒冬(1 / 3)

中國麵臨全球金融海嘯要沉著應戰有所作為

這次全球金融海嘯應該是百年一遇,是自1929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格林斯潘說:“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所見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可能仍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而且將誘發全球經濟動蕩。”正當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政府和人民正在致力於抗擊通貨膨脹,可怎麼也不會想到全球範圍的緊縮時代已經悄然來臨了。冰島宣布國家破產了,韓國和巴基斯坦等國也麵臨經濟崩潰的邊緣,英國經濟在第三季度負增長0.5%。中國也不例外,就在美國雷曼公司宣布破產的第二天,也就是9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下調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降為7.2%,同時還宣布9月25日存款準備金下降1%。周小川行長兩個半月前還曾說:“為了抑製通貨膨脹,不排除上調利率的可能性。”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下迢利率的消息猶如一道閃電,周小川身邊的人都說:“一時間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這次金融海嘯必定會給中國造成影響,許多經濟學家觀點驚人地一致。但不同的是,有些人認為中國明年經濟增長會非常慘,代表人物有郎鹹平、張五常等,這些香港學者的觀點影響了一大批國內學者。但同時也有許多國內學者認為,雖然中國經濟不可避免會受到外圍環境的影響,但依然看好中國明年的經濟發展,可望實現經濟的軟著陸,隻要中國把握好宏觀調控政策。

第一、目前中國經濟的現狀及第四季度走勢分析

A、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前三季我國GDP2016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而第三季度GDP僅僅增長9.0%。鑒於金融海嘯沒沒有真正影響到中國經濟,預計第四季度我國GDP將繼續維持在9%左右,甚至會比第三季度要好。

B、中國出口:出口額19671億美元,同比增長25.2%,中國出口將是首先受影響的地方,預計中國第四季度出口將大幅回落,但本人認為將繼續維持外貿順差;

C、生產資料價格:截止10月中旬,我國生產資料價格繼續下跌。受需求疲軟,有色金屬、化工產品、鋼材分別下跌10.6%、10.6%、6.2%,其中銅價下跌18.3%,煤炭價格等都開始大幅下跌。據有關部門預測,在未來數月,各種生產資料價格均有繼續下行的空間;

D、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國家統計局10月20日公布的數據,1~9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7.0%,比去年同期高2.9個百分點,但比上半年回落0.9個百分點。我本人預計第四季度CPI還會繼續下降;

E、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誌洲分析,雖然前三季度投資保持了27%的增長率,但考慮到同期投資品價格漲幅,投資實際增長率回落了大約10個百分點。由於固定資產投資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大,而且有很大的滯後性,因此我認為固定資產投資將繼續回落,直至明年上班年才回持續上漲;

F、消費指數: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886億元,同比增長22%,而九月份增長23.2%,也有所回落。

G、股市:現在股市已經跌到1800點,差不多已經探底了,如果不是外圍經營環境好,或者國家政策救市的話,估計有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好不了。

第二、我國經濟真正要接受考驗的是未來兩年

可以預計,隨著全球金融海嘯對我國影響的進一步加深,明年將是關鍵一年。中國經濟是否會走向衰退,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1、2009年的出口究竟會怎樣?

很難講金融海嘯會給明年的中國出口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但我們可以從一年兩屆的廣交會上窺視一二。廣交會一直號稱是中國出口形勢的“風向標”或“晴雨計”,第104屆廣交會第一期於10月19日結束,到會境外采購商共87305人,出口累計成交164.5億美元,其中:機電產品139.2億美元,占總成交額的84。6%,五礦化工產品成交6億美元;歐盟、中東和美國列成交額前三位,依次為46.1億、27.5億和16.3億美元,共占總成交額的55%。據參展企業反映,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的影響,客商采購欲望減少,出口成交有減少跡象,但總體基本平穩。而廣交會二期前兩日成交34.4億美元,有觀察家認為,這次廣交會玩具業的出口趨勢,將有可能直接影響到明年整個玩具業的走向,因此具有重要指標性意義。

因此我基本上可以斷定,2009年中國的出口會麵臨前所未有的困難,但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衰退。樂觀估計的話,出口增長可以維持在0~5%。標準渣打銀行的斯蒂芬-格說,中國出口增長有可能在2009年為零到負增長。即使最壞的結果也將是零增長,但中國目前采取的是出口導向型政策,隻要出口不要出現大的崩潰,中國經濟渴望實現軟著陸;

2、中國製造業危機能不能夠避免?

我認為,即使郎鹹平所謂的“工商鏈條”沒有被斬斷,中國中小企業的倒閉潮也不會出現,因為當地政府不光為他們提供融資的方麵,而且必定會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加以防範,比如出口退稅、減免增值稅、降低水價電價等等。當然,一批企業因經營不善而倒閉也屬正常。廣東省政府因為東莞的玩具廠合俊集團倒閉而震驚,派團赴珠江三角洲各地進行調研,相關政策不久就會出台。請注意:我無意為共產黨政府唱讚歌,隻是政府意識到,如果真的坐視企業倒閉潮的發而不作為,經濟必定會走向衰退,這樣的政府豈是有作為的政府?

3、中國房地產未來形勢

中原地產華北地區的一位副總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道:“中國的房地產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但要說房地產什麼時候會走出低穀,還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估計起碼要到2009年年中。”沒有什麼行業能像房地產這個行業一樣同金融緊密相連,新華財經副總裁兼資信評級及研究負責人陳鬆興博士認為,行業內普遍出現的降價銷售趨勢在短期內無法明顯緩解全行業當前所麵臨的資金窘境,過去一段時間內整個行業呈現出的投資過熱跡象及其後續效果的釋放都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並將在未來進一步收緊開發商的資金鏈,對於未能及時補充資本的開發商而言,行業冬天的最嚴酷的階段可能仍未到來。

上述兩種意見都可表明,2009年房地產市場仍將處於調整時期,估計中央出台的救市政策在短期內不會發生重大的作用。

第三、國家已經采取了那些刺激內需的政策以應付即將到來的危機

香港的張五常這樣說道:“我的水晶球說,未來一兩年,神州大地很可能出現負增長。說得肯定一點吧:如果北京依然故我,不洞燭先機地大手應對,負增長一定出現。”我認為這是一句標準廢話。張五常不愧是個經濟學家,一切可能都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而此公分明在幾個月前還攥文大讚“中國經濟好!”中國總理溫家寶10月25日在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說:“坦率地講,中國見事還是比較早的,中國在今年6月份已經調整了宏觀經濟政策,開始實行靈活、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對於經濟出現的問題實行有針對的調控,中國政府把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放在了首要位置。”另外,在10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了財稅、信貸、外貿等十條政策措施。那麼國家已經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防止可能出現的經濟緊縮呢?

1、積極而穩健的貨幣政策:9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下調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降為7.2%,同時還宣布9月25日存款準備金下降1%。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下調利率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中國的貨幣政策開始放鬆,而貨幣政策的任何放鬆都能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同時利率的下調對依賴出口的中小型企業資金周轉應該有一定的幫助外,還起著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作用。

在未來的時間裏,中央人民銀行還將第二、第三次降息。為什麼降息不一次性到位呢?那是擔心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尤其是食品。這裏要特別提一下郎鹹平教授,10月12日他在煙台猛烈抨擊中國貨幣政策的時候,比如存款準備金率的時候,中央政府早就在9月15日宣布降低利率了,可是我們的郎鹹平還不知道;

2、土地政策:10月19日,由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提出: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重大改革之一,為遠遠落後於城市的廣大農村實現經濟社會的新曆史跨越開辟了道路,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奠定了新的戰略基礎。一句話,土地政策必將更大地釋放農村生產力,生產更多的農產品,也必將出現集約化機械化現代化經營,農業單位成本也會降低,但會導致大量農民走向城市;

3、出口退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出《關於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從2008年11月1日起,適當調高部分勞動密集型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此次出口退稅調整一共涉及3486項商品,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25.8%。顯示中央政府保出口的決心,但也有專家認為,出口退稅應該一步到位,調整到17%,所以出口退稅還有調整的空間;

4、1500億元減稅方案:國務院批準1500億元增值稅轉型減稅方案,明年1月1日起將實行。當然,改革稅製還包括提高個人所得稅征收點。據可靠消息,中國海關近期也將降低關稅以增加進口,刺激消費;

5、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將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最有可能的是投資於公路、機場、核工廠、水力發電等。比如國務院批複的鐵道部門的鐵路投資額已經達到2萬億元。而廣東省此前宣布啟動被稱為“新十項工程”的龐大政府投資計劃。這“十項工程”計劃在222個項目上投資22770億元。不知郎鹹平看了這消息會做何感想,因為他說:“那就是我們整個經濟增長的模式是錯的。我們是以什麼方式拉動經濟增長啊?我們是鋼筋、水泥所拉動的。”

6、農業補貼:2008年10月20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明年部分糧食的最低收購價格及農業補貼政策。我國明年新上市的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將大幅提高。白小麥、紅小麥、混合麥每市斤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到0.87元、0.83元、0.83元,比2008年分別提高0.10元、0.11元、0.11元,提高幅度分別為13%、15.3%、15.3%。稻穀最低收購價格水平也將作較大幅度提高。隻有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中國社會就基本可以保持穩定。

那麼,國家還有那些刺激內需的措施可以使用呢?

1、加大假期力度:特別是元旦和五一,應該繼續恢複長假製,這是當務之急。比如今年十一長假黃金周全國就產生消費4000多億,是平常時間的一倍多,同時,還可以解決目前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危機,縮短勞動時間;

2、優惠政策向沿海城市群傾斜:中國三大經濟群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區已經占中國經濟總量的近40%。這些地方的經濟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的火車頭,中國經濟能否保持快速、健康、穩定的發展,這三個地區是關鍵。因此,中央政府應該給這些地區賦予更加開放、更加優惠的政策;

3、針對內地的港資企業,內地政府應和香港政府一起,成立一種靈活的機製,不但要保證企業資金鏈不至於斷裂,而且還要積極為他們在國內國外市場牽線搭橋,共度難關;

4、外彙儲備:中國1.9萬億的外彙儲備如何合理的利用也是一項重要課題,有專家認為,可以逞金融海嘯之機進口大量戰略物資,如石油、黃金等物資;可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可以購買國外優質資產實現戰略投資;還可以購買跨國公司在華股份等等。

不過,對中國經濟抱有悲觀態度的郎鹹平今日宣稱,中國GDP在2009年可實現7%的增長,一時間好像又不那麼悲觀了。7%的增長是低了點,特別是對於近五年來一直保持雙位數增長的中國經濟。而根據有關部門預計,中國要保持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社會穩定,保障良好的就業形勢,至少要8%的增長率。不過郎的預測也是很接近的了,一般是可以接受的,特別是麵對日益變壞的國際經濟環境。而張五常的負增長之說,我更是連反駁的意願都沒有,因為我覺得不值。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還沒有哪個年頭是經濟負增長的,其中包括西方製裁中國的1990年也實現了近5%的增長。IMF更是預測中國明年的GDP將會取得9.3%的增長。而我敢說,中國至少還有二十年可以保持7%的經濟增長,不管什麼金融海嘯還是西方經濟製裁,70%的外貿依存度更算不了什麼了。

所以,麵對全球金融海嘯所帶來的危機,在這裏我想借用一下當年鄧小平應對西方製裁時提出的外交方針:“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戰、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隻要我們在危機來臨時能冷靜觀察和沉著應戰,就一定能夠麵對危機有所作為,成功地實現經濟發展的軟著陸。(倪慶峰)

內修

一、中小企業擺脫困境不可忽視練“內功”

目前,不少身處困境的中小企業都寄希望於政府,希望依靠政府政策的轉變來幫助自己渡過難關;也更多地寄希望於金融機構,希望得到更多的信貸支持和緊急救助。不過專家提醒這些企業,要樹立一個基本理念,立足自身,“求人不如求己”。

高盛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表示,比如寄希望於政府政策或者出口退稅政策改變目前困境是不現實的,對於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實現轉型。

長期以來,中小企業主要依靠低成本、低價格參與市場競爭。可如今,在國內外市場形勢變化下,不得不麵對原材料、人工等各種成本不斷上升,而出口價格又提高不了的尷尬局麵。

專家指出,中小企業此時應審時度勢,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品牌影響力或創立自主品牌等等,隻有不斷完善自身,才能增強市場競爭力,才能獲得各方支持,才能得到擴張發展。

求人不如求己

記者在采訪調查中看到,在外需下滑、出口受阻的情況下,浙江大部分外貿出口企業在轉型中艱難地選擇著一種適合於他們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或是選擇打造品牌開拓國內市場,或是選擇開辟新興經濟體出口市場,或是在創新中提升產品附加值,或是利用調整契機轉變發展方式……

以溫州大虎打火機有限公司為例,近年來該公司投資5000萬元用於年產3000萬隻中高檔打火機的技改項目。目前已形成五大類、幾十個係列、幾百種款式的中高檔產品,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17項國家專利。

同時,該公司創新銷售方式,建立完善的品牌銷售網絡,產品遠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注冊了“虎牌”商標,並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開設了專賣店。2007年公司產值和出口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0%和70%,自營出口換彙成本逐年下降。今年二季度出口訂單金額和產品價格較一季度均有提升。

又如恒星煙具有限公司,通過加強產品創新、提高品質、向高端突圍等措施,也取得了很好效果。今年,恒星公司推出了多個係列的“STAR”產品,改進產品設計和風格,零售價提升至100元,為原來的5倍以上;推出的“歐博”品牌在很多高檔商場標價更是高達600元。品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在企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記者了解到,溫州某知名打火機企業,在很多企業采取低價競爭時就嚐試走高端化道路,近年創造了產量每年下降10%,利潤反而每年增長10%的奇跡。

紮實地練“內功”

在產業洗牌中,不少中小企業痛不欲生。但在慈溪沁園集團的眼中,這卻是一次契機。沁園集團十分重視技術創新,走的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多元化的路子。在絕大多數家電企業紛紛虧損的情況下,他們的利潤仍是穩中有升。由於生產出口的是專利產品,除了產品製造利潤外,海外客戶還要支付專利費,因此他們出口一個小集裝箱的飲水機部件,比一般企業出口幾個大集裝箱的利潤都高。

相關調查顯示,近年來,慈溪市家電產業投入近百億元技改資金,實施“技術標準”等戰略,走創新之路,成效顯著,已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以上技術中心17個,授權專利8253件。核心技術不僅帶來“話語權”,也使一度困擾“塊狀經濟”產業升級的低價競爭現象大為減少。

華裕電器集團是我國電熨鬥國家標準起草企業,該公司自主開發的“程控帶座蒸汽電熨鬥”,出口價高達每台55美元,是世界同類產品中賣價最高的。寧波博一格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內置DVD多功能液晶電視一體機項目,為國家高新技術產品研發資助項目,預計2008年出口將達5000萬美元。比品質不拚低價,正成為慈溪家電業有序競爭新態勢。

重視自我調節

金融專家指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部分企業被淘汰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新陳代謝的必然現象。貿易壁壘的確增多,彙率的升值,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再加上原材料的變化,會迫使企業升級換代,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和競爭力,這應該是一個好的結果。

同時,專家進一步指出,我們現階段還得保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真正的出路在於產業的區域轉移,沿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要加快向中西部轉移。實際上,為促進這一戰略性轉移,國家在財政和金融上都應給予優惠政策,讓中西部地區在發展上重複當年沿海的情況,保住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優勢,同時利用增長調整期,中國企業要紮實地練"內功",創造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這兩個優勢的確立及其進一步發展,將是中國真正成功的標誌。

因此,正如業內人士所言,中小企業與其等人救,不如先自救。首先,要善於調整經營策略。在困難的情況下,要發揮中小企業"船小好掉頭"的特點,主動求變。第二,要善於調整發展思維。我國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主要依靠利用廉價勞動力和犧牲環境兩種手段。但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和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這兩種"優勢"都在萎縮。

中小企業必須充分認清形勢,積極主動調整發展思維,把眼界放到調整產品結構、加快設備和產品升級換代、提高企業科技含量、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麵,達到增強市場競爭力的目的。第三,要善於加強內部管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加強內部管理的立足點可放在堵塞管理漏洞、控製原材料價格、節約能源、降低消耗、積極利用新材料和新能源、采用新技術和新工藝、提高勞動生產率、多幣種結算,不斷提高流動資金周轉率,真正實現降本增效。第四,要善於尋求對外聯合。中小企業必須拋棄等、靠、要的思想,主動地走到一起,聯合起來。

一個企業,很難或者無法改變大的外部環境,但是,麵對外部形勢的變化,有危機感的企業則應有敏感與動力去及時調整發展戰略,或者更為注重自主創新能力、更為強調提升管理效率、更為重視提高產品附加值,等等。何況世界經濟增長減緩、外部需求減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所改變的,中國企業的外部環境短期內的確不太樂觀;而我國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等等造福於民的改革發展方向也是長遠的任務。

因此,練好"內功",直麵不確定的未來,這是擺在中國企業界麵前的現實選擇。

二、過冬企業的三種自救方法

寒冬降臨,人類穿上保暖的衣服禦寒,動物則可以使出自家法寶安然度過寒冬,比如:換毛、冬眠等等。由此可見,在自然界,動物過冬從來就不是一道難題。可是當企業遭遇到“冬天”時,卻是令很多企業決策者戰戰兢兢、甚至無計可施。

任何決策者都不願自己的企業成為“冬天”的犧牲者,但是經濟冬天的殘酷無情,決定了最後的勝者或“剩者”都隻能是少數。2008年8月份各大財經類網站紛紛報道:“全國今年上半年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超過2000萬工人被解聘。”……這一切的一切都訴說著同一個話題——經濟冬天已經來臨,意味著企業過冬已進入實質性階段。

經濟冬天已經是企業都不可躲避的問題,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麵對以及解決呢?首先作為企業的決策者必須要有足夠的信心。我們來看一則《六個礦工》的小故事。

六名礦工在很深的井下采煤。突然,礦井坍塌,出口被堵住,礦工們頓時與外界隔絕。憑他們的經驗。井下的空氣最多就隻能維持三個小時。為了節省氧氣,他們關掉隨身攜帶的照明燈;為了能夠盡量地減少體力消耗,六個人全部平躺在地上。其中有一個人帶手表了,每隔半個小時報下時間。為了不讓大家那麼痛苦,於是他謊報時間。一個小時過去的時候,他說:“半個小時了”。二個小時的時候,他說:“一個小時了”。在四個小時半小時這後,他們得救了,但是隻有五個人活著。

你知道六個礦工之中哪個人死去了嗎?答案當然是那個帶手表的人。那他的死因又是什麼呢?是因為他的體力原因嗎?當然不是!是因為隻有他真正知道還剩下多少時間。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他就覺得死亡離他越來越靠近,於是就失去活下去的勇氣。而其他的五個人,正是因為不知道真正的時間,所以他們活下來了。這就是信心的力量。如果我們認為並且相信自己能夠更進一步,那麼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

信心是一種境界,有信心的人不會因“外物”變得消沉沮喪,而沒有信心的人遇事時通常會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放棄了讓自己成功的機會。所以,在很多時候,打敗你的,不是外在環境,而是你的心。自己要打敗自己,別人再多的幫助都是徒勞。換句話說,有信心不一定會贏,沒信心就一定會輸。對於企業的決策者來講,信心是首要條件也是必備條件。

那麼,有信心之後是不是“刀槍不入”了呢?答案當然也不是。除了信心之外,企業過冬還要掌握以下自救方法:

自救方法一:節省開支,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中小企業融資難、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嚴重影響企業生存狀態。俗話說得好:“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理恰好運用在過冬企業的自救方法上。節省企業開支,防止“企業開支”變成“企業浪費”。這不僅僅是當務之急,長遠來說,也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十分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是大部分企業常用的自救方法之一。例如:房產企業的老大萬科,透露“萬科已開始嚴格控製成本支出。萬科員工二季度獎金隻發50%,整個行業正經曆非常時期,與經營無關的活動一律停止,一切回歸理性”。在此,由於篇幅關係,重點說一下企業開支之一的廣告費。

雖然廣告已經成為企業營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如今在在麵臨經濟過冬之危,企業的廣告費更應花在刀刃上——即要嚴格控製廣告費,又要有效地利用廣告費。

“企業迅速做大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廣告宣傳,同時也不能忘了請明星代言。”這是目前眾多企業在品牌宣傳上的一種策略。遠卓品牌機構在調查中發現:很多企業陷入“羊群效應”,想通過一擲千金,而後一舉成名,但這些廣告費或沒有找準對象,或出現費用漏洞,而使大筆資金在不知不覺中“人間蒸發”。例如,飾品業的品牌之爭更像是明星之爭,飾品企業都熱衷於把“明星代言”作為宣傳品牌慣用的策略。類似的還有電動車行業、地板行業等等。

跟品牌相符的明星固然能給企業帶來極高的知名度,但很多企業卻存有攀比心理,看到別人請明星,自己也跟仿,別人花了多少代言費,我比他還高,把明星的身價抬得極高。企業請“錯”代言人後,不僅浪費了大量廣告費,而且對品牌提升也沒多少益處,有的甚至會損害品牌形象。比如:高爐家酒請陳道明代言時忽略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2003年,陳道明曾經代言河南白酒品牌——寶豐酒業,高頻度的廣告投放讓陳道明那句“寶豐酒,不過是好酒”深入人心。高爐家酒在此後請陳道明代言就容易混淆視聽,使觀眾不知道陳道明在代言哪個品牌。

除此之外,企業在產品上市前不當的超前廣告投入,在產品進入市場後過度的廣告宣傳,及無效廣告的投放等等都是企業廣告開支的巨大浪費。這些費用隻是給企業打造了一隻“黃金弓”,但箭依然是“麵粉箭”。弓再昂貴,再華麗,但沒有鋒利、結實的箭,弓也便隻能成為一種道具,“華而不實”注定沒有用武之地。

因而,在這過冬時期,遠卓品牌機構認為,企業應該控製硬性廣告費用的投入,節省廣告開支,有效利用有限的廣告費,投入到公關傳播、事件營銷等低成本、高回報的宣傳策略上,讓消費者心悅誠服,心甘情願地接受自己的品牌。如酷哢哢飾品推出“加盟火眼”,贈送加盟商一雙“火眼金睛”幫助加盟商係統分析,在選擇品牌時能夠正確分析,理性選擇,降低風險投資。酷哢哢飾品這新聞事件在投放媒體後,引起各方關注,新聞隨即被大量轉載,在傳播過程中,又生成了很多新的新聞。再次強調一下,公關傳播、事件營銷都是超低成本傳播品牌的重要策略,能夠讓企業有限的廣告費發揮無限的影響力。

自救方法二:收縮戰線,建立根據地,強調投入產出比

《論語·子路》中記載: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夏做了莒父邑的長官,問孔子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不要圖快,不要貪小便宜。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小便宜就辦不成大事。”貪大求快,很多企業家都會犯這樣的毛病,例如,德隆係、格林柯爾係、金正和亞細亞都在急行軍走進了自己挖掘的墳墓。那麼在這非常時期,我們更應該注意這點。因而,自救方法之二——收縮戰線,建產根據地,強調投入產出比。

“收縮戰線,建產根據地,強調投入產出比”雖然不能確保“謀萬世”,不能確保“一本萬利”,但至少可以協助企業掌控事務發展的進程,至少可以保障企業進退自如,在極大程度上免去企業拚殺的勞苦憂慮以及失敗的心酸愁煩,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延長企業存活的時間以及提高存活機率。具體要點如下:

其一、“收縮戰線,建立根據地”其實質就是“慢”,穩固企業內部,練好內功。它要求企業在發展過程,堅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堅持多角度了解環境,堅持深層次挖掘優勢,堅持全方位盤點資源,不急於求成,不人雲亦雲,更不能攀比跟風,喪失主見。

例如:企業新品開發就應製定出相關規定,比如一個月內推廣多少新品?新品推廣多了,企業成本增加,風險增大;新品推廣少了,會給人缺少活力、品牌老化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銷售。確定好新品數量之後,還要確定選款的渠道、選款的方法、選款的標準、選款的總數等等。

其二、企業發展是一個不斷投資過程。而投資又無非是個投入和產出的問題。投入是產出的前提,不想投入隻想產出無異於緣木求魚。但要看到,由於主觀努力的差異和客觀情況的變化,投入與產出都是變量,而投入產出的多少,決定著經濟效益的高低。投入的可以是貨幣、時間、土地以及其它資源,當然也可以是感情,收獲的可以是感情、貨幣、榮耀,也可以是時間或生命等不同形式的結果。所以,講究投入產出比,就是要讓成本降到最小值,使效益達到最大化,確保順利過冬。

自救方法三:用低成本的方法,、“一分錢”打造強勢品牌

假如企業有“強勢品牌”這張底牌做護身符,過冬對企業來說簡直是易如反掌。可是此時此刻,我們已經沒有大量資金塑造品牌。怎麼辦?因而我們提出自救方法三:低成本塑造強勢品牌。當然會有不少人產生疑問,難道很少錢也能夠做品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呢?這是因為:我們“習慣了”大企業做品牌的大手筆,出手闊綽,一擲千金;我們“習慣了”跨國公司的豪言壯語,諸如,為了塑造品牌,寧可虧損十年;我們“習慣了”跟複製型品牌谘詢公司的模仿策略,沒有大創新,隻能花大錢,在資金上攀比,尋求差異。而在經濟冬天裏,“用低成本的方法,打造強勢品牌”實屬企業過冬自救的上上策。

品牌塑造是一個係統工程。我們必須清楚,廣告隻是企業塑造品牌可以選擇的一種方法,但不是必經之路。這就好比,男人到了一定年齡就要結婚,其可以選擇娶一個富家的千金小姐為妻,但是天下女子千千萬,其並非離開了富家的千金小姐就不能結婚了,而且評判妻子究竟好不好,並不是看其擁有的財富有多少,而是看兩個人生活在一起是否合適,隻有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越是簡單的道理,越容易被忘記,就如越珍貴的東西,越容易被冷漠,例如空氣、水和親情。歸根結底一句話,我們陷入了誤區,陷入了品牌是“奢侈品”的誤區,陷入了沒有大錢就不能做品牌的誤區。這是很嚴重的誤區,它直接打擊了很多中國企業塑造品牌的信心,甚至影響了他們塑造品牌的決心。目前,國家高度重視品牌,要響應國家的號召,增強品牌競爭力,我們的企業必須迅速走出這樣的誤區。

任何人都清楚,事物發展總要遵循一定的規律:由小變大,由寡及眾,由弱到強。青壯年有其蹣跚學步的孩提時代,跨國公司有其囊中羞澀的起步階段,其品牌更不是生來就“富甲一方”。貧民子弟沒有良好的教育條件,卻也湧現出一批批國家棟梁,富家子弟的教育條件應有盡有,但未必就能成人成才。世界上本無絕對的事情,企業卻陷入這樣的誤區,委實可惜。因此,我們必須擁有“低成本做品牌”的觀念,而且要真正理解“低成本做品牌”。換句話說就是,隻要我們有決心塑造品牌,我們就一定能夠從現實的狀況中,找到一條可以逐步塑造強勢品牌的道路。隻要找到適合企業的品牌策略,企業能夠以超低成本來塑造強勢品牌,甚至不需額外花錢也可以逐步塑造品牌

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條條大路通羅馬,找到一條正確的路,隨即就可以解決問題。

例如,依靠網絡迅速走紅的名人,都是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的鮮活案例。當然,這其中涉及到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如何共同提升的問題,必須處理好,否則就失去了品牌的基本意義。

實際上,實現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的策略很多,隻要善於組合運用,總是能夠實現的。遠卓品牌機構在《品牌天機——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的16條黃金法則》一書中,詳細闡述了企業實現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的具體策略,都值得企業參考和借鑒。

總之,非常時期需要非常手段。隻要企業願意努力,完全是可以掌控低成本塑造強勢品牌。遠卓品牌機構在多年實戰和研究的基礎上,率先提出“一分錢做品牌”的超低成本品牌運作理念和係列策略,並出版了相關論著。那麼,對於企業來說,怎樣才能順利實現“一分錢做品牌”呢?人性是相同的,品牌的本質也是相同的。所以,隻要企業抓住以下四個關鍵,就可以實現一分錢做品牌運作。

其一,統觀全局,做好係統工作。例如:在電動車行業中,很多電動車企業剛剛踏上塑造品牌的道路,就陷入了一元化的思維,最直觀的例子就是:請個明星來做形象代言人,然後猛砸廣告,結果電動車行業成了“明星大賣場”,歌星、影星、笑星、名嘴、名模和體育冠軍,繁星點點,星光燦爛,光彩照人,好不熱鬧;再如,做品牌就要學國內外大品牌,GE、三星、海爾、聯想或微軟成了一些人的口頭禪;做品牌就是做宣傳,知名度提高了就萬事大吉了;做品牌是企業上升到一定規模之後的事情,小企業是不需要品牌的等等,舉不勝舉。很明顯,這些都是錯誤的觀點。做品牌是一個係統的工程,需要因“企”製宜,其具體表現也不隻是招商、廣告、宣傳、公關、銷售,而是企業實力由內而外的持續傳遞,它應包含企業的一切內外行動要素,包括:戰略規劃、企業家言行、企業製度建立和健全、人員招聘和培訓、企業文化建設、產品研發、產品命名、銷售模式、終端布置、促銷、廣告和公關活動等等。

其二,夯實根基,努力遵循六個基礎觀念。一,社會責任法則,即,品牌在塑造過程中也需要肩負起社會責任;二,泰山法則,即,無論企業最終具體采用怎樣的品牌策略,都必須保證品牌塑造過程的可控性,包括投入資金的可控性、人力資源的可控性、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可控性等等,這些要素缺一不可,以保障品牌塑造的穩健性;三,TBM(全員品牌管理)法則,即,品牌的根本要素是人,一個成功品牌的塑造不是一個人、一個部門或一個品牌策劃機構能夠獨立完成的,它需要企業全體員工的全程參與,要求全體員工都必須有強烈的品牌意識,並有意識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維護品牌形象,為品牌大廈的建設添磚加瓦;四,定向法則,即,確定品牌的發展方向,主要包括企業家品牌的發展方向、企業品牌的發展方向以及產品品牌的發展方向;五,三位一體法則,即,一個企業客觀存在的三類品牌,企業家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在進行品牌定位時,三者的“靈魂”不能自相矛盾,必須和諧統一;六,自動法則,即,為了降低企業的品牌塑造成本,實現“一分錢做品牌”,品牌命名需要努力做到:“自己會走路、自己能賣貨”,換句話說就是,品牌名稱要能夠“自動走路、自動賣貨”。

其三,步步為營,在實踐中大力實踐十個操作技巧。一,水滴石穿法則;二,“品牌典故”法則,“品牌典故”借指品牌在其誕生和發展過程中發生的可以直接彰顯品牌特征的標誌性事件,經常被用來表現一些廣泛而深刻的主題,如海爾“砸冰箱”事件已經成為中國企業注重質量的一個最典型的事件,並因此成為無數大大小小的媒體、書刊、高等院校的“經典案例”;“活廣告”法則,企業裏所有可能與客戶、潛在客戶以及社會公眾發生關係的員工,都可以說是企業品牌傳播過程中的重要媒體,他們傳播著企業的“鮮活形象”,我們稱之為“活廣告”,這些“活廣告”在品牌傳播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必須精心打造自己的“活廣告”,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活廣告”對品牌形象的傷害,減少負麵傳播對品牌美譽度的衝減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發揮每一個“活廣告”的正麵傳播作用,從而有效地增加品牌傳播的媒體,降低品牌傳播的成本,進而降低品牌塑造的成本;四,一箭多雕法則;五,四勢法則;六,凸透鏡法則;七,攻心為上法則,八,陸空法則;九,3S法則;十,微調法則。限於篇幅,不一一闡述這些基礎觀念和操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