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比目魚》
《比目魚》這個戲也是李漁的代表作。題材比較獨特,是表現當時戲曲藝人的情感生活的。與台上表演時戲謔調笑、男歡女愛的放縱不同,戲曲藝人有著行業規矩,戲班裏男女子弟不許廝混。通過《比目魚》這個戲,我們才了解到社會這個層麵的人們的生活狀態和情感世界。這個戲就是以衢州府的戲班子舞霓班為背景上演的一出愛情戲。
藐姑是班主女旦劉絳仙的女兒,美麗聰慧,性格倔強。她不肯學淫詞豔曲,更不在戲場外掙不幹淨的錢。流落吳越的襄陽書生譚楚玉,被藐姑吸引,又打聽到她出身雖賤,誌向頗高。趕上藐姑父母組建玉筍班招收淨角,他主動揭榜入班,以便接近意中人。藐姑在班中學正旦,但兩人礙於師傅拘管,父母提防,同班子弟監察,缺少近身敘話的機會。藐姑早已注意到這個俊雅的書生,料想他是為了自己屈身為伶,內心感動。一日,楚玉找機會把心意寫在紙上遞給了藐姑。藐姑當即裝作練唱,把回話編成唱詞,稱讚楚玉鶴立雞群,表示了許婚之意。同時獻計讓楚玉表示不想學花臉,要求改學正生,否則要辭行。楚玉依計而行,藐姑父母果然挽留他,同意他改學了正生。從此兩人樂得台上做夫妻,借戲文傳遞真意,把戲演得動人至極。玉筍班大為興旺。
藐姑的母親劉絳仙,不僅姿色出眾,演技也高超,能反串多種行當。同時她善於經營、社交,結識了一些肯破鈔的財主。劉絳仙見玉筍班做得興旺,把大班交給丈夫掌管,自己跟在女兒身邊,教她結交財主的方法。藐姑心裏有了楚玉,越加不肯去周旋別人。戲班流動演出時,來到一處鄉鎮。當地供奉掌管江海波濤的神靈晏公,曾封平浪侯,很靈驗。每年十月初三晏公聖誕,都要在晏公廟唱戲。當地有個富翁錢萬貫是絳仙的舊相識,迷上了藐姑。他千方百計勾搭不成,情願千金厚禮聘她作妾。母親接了聘禮,女兒堅決不依,她公開了自己同譚楚玉的愛情,聲明非譚郎不嫁。但她深知在劫難逃,決定殉情。在演《荊釵記·投江》時,改了唱辭,向著後台哭夫、告別楚玉,指著台下痛罵錢萬貫,然後真的縱身投了江。眾人大驚大亂,譚楚玉悲痛萬分,呼喚著妻子也跟著跳進了激流。
水神晏公當時正好在此享受祭祀,見屍體在水中還緊抱一團,很是感動,將他們變作一對比目魚,投入莫漁翁的網中。魚兒起網後又複為人形。莫漁翁幫他倆完婚,還贈以盤纏,讓譚生去應舉。譚楚玉連考連捷,補了汀州司理之職。此後剿寇立有功勞。
這個戲的題材有點特別,表現的是戲曲演員的情感生活,應該說有一定的社會學價值。戲曲藝人在台上演繹人世愛情的悲歡離合,自己的愛情經曆卻比台上演的更精彩。藐姑雖然是世人眼中下賤的戲子,母親還是個善於結交財主、獲取生存空間的女旦班主,但是她非常自尊自愛。她選中楚玉托付自己的情感,除了他的才貌,更主要是被他的情義和尊重自己的態度打動。在愛情中她更加聰明機智和潔身自好,指點楚玉爭取到了更多的交流情感的機會。這種純潔的情感交流給了他們極大的幸福和滿足,以至於一旦將被破壞,雙雙毫不猶豫以死相殉。藐姑事先沒有機會跟楚玉商議,她也不需要楚玉的支持和陪伴,她自己就決定;沒有愛情毋寧死!這種毫不功利的堅定是多麼可敬!楚玉沒有辜負她的深情,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心有靈犀立刻明白了藐姑的決斷,明白了藐姑給予的情感的分量,明白了藐姑選擇死亡的慘痛,十分悲痛地高喊藐姑為妻子,同時也毫不猶豫地追隨藐姑投身滔滔激流!這種生死相隨的愛情一定令觀眾唏噓感動。能使觀眾得到更多滿足的還有之後的浪漫主義結局:一對赴死的戀人化成了永遠相隨的比目魚,又恢複人形結為夫妻。
李漁自己有家庭戲班。他不僅是個有才華的劇作家,還是個有實際舞台經驗的場上導演。所以他的戲不僅文學劇本耐人尋味,也適合舞台表演。《比目魚》在舞台調度方麵也有新奇的設計。比如第十六出藐姑、楚玉投江,場上處理是[生旦暗上,摟抱臥地下介],使台上出現兩具屍體。然後表現平浪侯將二屍變為比目魚,則[生旦暗下,一人扮比目魚暗上,入隊行介]。第十八出比目魚變人,先由漁翁用蓑衣蓋住比目魚,然後[內擂金擂鼓,蝦螺蟹鱉複執旗引生旦上,換去前魚,仍用蓑衣蓋好,旋舞一回即下]。這些舞台調度提示傳達了李漁實際表演時的巧妙設計。這種舞台上當麵人魚變化的場麵當時非常巧妙新奇,深受觀眾歡迎。
《比目魚》讚揚自由擇偶和堅貞愛情,是《笠翁十種曲》中情調較為健康的一種。但從劇本而言,戀人化為比目魚之後的所有情節都屬續貂。李漁這個戲取材於自己的小說,《連城璧》的子集有“譚楚玉戲裏傳情,劉藐姑曲終死節”。隻是戲曲增加了變魚形和譚楚玉赴任剿寇。
《長生殿》
清代康熙年間,洪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先後問世,將昆腔傳奇創作推向了高峰。洪,杭州錢塘人。孔尚任,曲阜人。戲曲史上二人被稱為“南洪北孔”。《長生殿》和《桃花扇》可謂集前人傳奇成就之大成,它們既有蘇州派作家作品深刻的現實性,又有曆史抒情劇作家作品濃鬱的抒情性;既有風情喜劇中的男女愛情描寫,又把愛情與政治結合了起來,使愛情劇有了新高度。藝術上來講,兩個劇結構排場精妙,文辭音律完美,堪稱空前絕後的佳作。這兩個劇之後,清代雖然劇作數量很多,但是已經沒有轟動劇壇的巨作。
洪(1645~1704),字日方思。出生於明王朝滅亡的第二年,當時杭州被清軍占領不到一個月。他長期在京師當太學生,十幾年沒得一官半職,生活艱難,充滿懷才不遇的感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經十洪《長生殿》手跡餘年三易其稿寫成《長生殿》傳奇。第二年因為在佟皇後喪期內演唱《長生殿》,洪等五十人獲罪。他被革去國子監監生籍,回到杭州。後人有“可憐一曲長生殿,誤卻功名到白頭”之歎。康熙四十三年,因酒後墜水亡於烏鎮。現存作品僅《長生殿》和《四嬋娟》兩種。
《長生殿》寫的是以安史之亂為背景的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唐明皇李隆基繼位以來,經過二三十年的勵精圖治,國勢強盛。他逐漸誌得意滿,寄情聲色,下旨選美。後偶然發現一個叫楊玉環的宮女,德性溫和,豐姿秀麗,冊封為貴妃。賜金釵鈿盒作為定情之物,表楊貴妃像示“情似堅金,釵不單分盒永完”。從此對楊玉環恩寵有加,提升其兄楊國忠為右相,三位從姐都被賜封為“國夫人”。原來得寵的梅妃江采萍被冷落一旁。李隆基終歸是風流天子,一度曾移情虢國夫人和梅妃。楊玉環也為此嬌嗔使性,頂撞皇上,被送歸楊國忠宰相府。不料相互在情感的波折中倒越發依戀,遂有七月七日長生殿上兩人麵對牛郎織女星焚香設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生生死死,永為夫婦。”
皇上沉迷溫柔鄉,難免國事失察,誤任邊將,委政權奸。結果楊國忠大權在握,安祿山反心漸顯。將相不和,楊國忠上本請誅安祿山,激反安祿山。鎮守潼關的哥舒翰投降,京師告急。唐明皇倉皇帶妃子和諸王太子奔逃蜀中。兵至馬嵬坡突然嘩變,先殺楊國忠,接著逼駕,要求賜死楊貴妃。唐明皇無奈,賜楊玉環白綾以自盡。
六軍護駕西行,李隆基心灰意冷,傳位給了太子。一路上雲山疊嶂,孤雁哀鳴。劍閣遇雨,風吹簷鈴。李隆基淒然心驚,肝膽進裂。安祿山稱帝,國號“大燕”。大宴臣僚時,樂工雷海青當殿痛哭痛罵,用琵琶擲向安祿山。梨園班首李龜年流落江南,彈唱“天寶遺事”,慷慨悲涼。服侍楊玉環的兩個宮女,流落金陵道觀出家。清明哭祭娘娘,巧遇李龜年。故人相逢,物是人非。肅宗、郭子儀大敗安祿山,收複洛陽、長安。安史之亂平定後,太上皇李隆基從蜀中歸來,親臨馬嵬驛,想重新厚葬楊玉環。但荒丘空墳,沒有楊玉環的屍體。李隆基越發悵悲,惡夢縈繞,百計訪求異人為楊玉環招魂。臨邛道士終於在蓬萊仙山找到楊玉環,帶回半份金釵鈿盒為憑。原來楊玉環本是蓬萊仙子,因微過暫謫人間,迷戀塵緣遭此一劫。又因死後懺悔生前奢靡造孽,得到天孫娘娘織女的同情,保奏天庭,複歸了仙位。聆聽過李楊愛情密誓的牛郎織女星被兩人深情感動,助他們月宮相會。最後玉帝命他們居入忉利天宮,永為夫婦。
《長生殿》共五十出,以第二十五出《埋玉》為界,可分前後兩部。前半演大家熟知的帝王愛情和盛唐朝野情景,反映曆史真實。後半演失去楊玉環的李隆基悔恨交加的心情和上天入地的尋覓,體現的是浪漫幻想。作者在第一出《傳概》中道“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說明洪寫戲有所寄托。從後半部戲中彌漫的曆史滄桑感來看,明末清初的社會大動蕩對作者有深刻的影響。今天昆劇舞台上保留的折子有《定情》、《進果》、《絮閣》、《密誓》、《驚變》、《埋玉》、《聞鈴》、《哭像》、《彈詞》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