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故事除了正史和唐人筆記外,最早的文學作品是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元曲中關漢卿有《唐明皇哭香囊》、白樸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庾天錫有《楊太真霓裳怨》等。明清傳奇、雜劇也代有作品,但以洪的《長生殿》成就最高。史載楊貴妃事多有汙亂,洪主要在《長恨歌》和《長恨歌傳》的基礎上進行的創作,絕不肯墮入庸俗惡趣。

劇本以李、楊愛情為主線,興亡國事是條副線。兩條線表現得都很充分,相互映襯,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有機結合,通過李楊悲劇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曆史畫麵。《長生殿》中李隆基和楊玉環的形象塑造得都比較豐滿,刻畫內心世界比較細膩。像李隆基對楊的愛情有個逐漸加深的過程,起先隻被她的美麗吸引,後來打動他的應該還有她的單純、專一、深情和藝術才華(新譜《霓裳羽衣曲》,能在翠盤上翩翩起舞)。特別馬嵬坡兵變,楊玉環是為“皇上”考慮而慷慨請死。而且始終體諒李隆基是出於不得已,死後也從不埋怨。這些應該是李隆基永遠無法釋懷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從蜀中歸來的李隆基,人到晚年,又已經下了台,失去愛妃的孤獨和痛苦當然更加尖銳。楊玉環完全是一個一心保全愛情幸福的女子,吃醋、發怒、撒嬌、耍厲害,都為了獨占愛情。《長生殿》中的楊玉環是比較單純可愛的。如果說前半部分的愛情值得我們質疑的話,後半部分中李、楊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李隆基不再是帝王,楊玉環已經是仙人。這時作者描寫的愛情理想主義的成分就更鮮明了。

由於傳奇有體製宏大的優勢,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宮廷貴族的荒淫奢靡,人民百姓的苦難,劇中也有較為充分的描述。它反映的曆史麵貌,比它以前任何一種同題材作品都更廣闊。作家的時代正是明朝亡國之後,《彈詞》一折中的興亡之恨應該有作者自己的感慨。這些都表現出洪具備有止直文人的社會良心。

《長生殿》的語言成就很高,曆來為文人激賞。文字華麗而不繁澀,生動而不俚俗,符合性格。例如《密誓》一出李隆基的一段唱辭[二郎神]:“秋光靜,碧沉沉輕煙送暝,雨過梧桐微作冷,銀河宛轉,纖雲點綴雙星。(內作笑聲、生聽介)順著風兒還細聽,歡笑隔花陰樹影……撤紅燈,待悄向龍樨覷個分明。”寫景如畫,敘事從容,有文采又不失本色,堪稱恰如其分。又如《彈詞》一出李龜年的[六轉]:“恰正好嘔嘔啞啞,《霓裳》歌舞,不提防撲撲實實漁陽戰鼓。劃地裏出出律律紛紛攘攘奏邊書,急得個上上下下都無措。早則是喧喧嗾嗾,驚驚遽遽,倉倉卒卒、挨挨拶拶出延秋西路,鑾輿後攜著個嬌嬌滴滴貴妃同去。又隻見密密匝匝的兵,惡惡狠狠的語,鬧鬧炒炒,轟轟,四下喳呼,生逼散恩恩愛愛疼疼熱熱帝王夫婦。霎時間畫就了這一幅慘慘淒淒絕代佳人絕命圖。”這段唱辭大量運用重疊的象聲詞和形容詞,淒愴感慨,具有元雜劇的風韻。那首[南呂一枝花]:“不提防餘年值離亂,逼拶得歧路遭窮敗。受奔波風塵顏麵黑,歎衰殘霜雪鬢須白……”更是與《千鍾祿》中《慘睹》一出的“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一起被廣泛傳唱,以至清代民間有“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的諺語。其他如《聞鈴》、《哭像》、《雨夢》、《得信》等出的許多唱段都寫得優美、形象,表情達意深厚準確。洪的語言功力堪與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等戲曲大家媲美。在審音協律、選宮擇調、劇情安排方麵,《長生殿》也一向被推崇為昆曲創作的典範。有人稱讚洪的《長生殿》說“能恪守韻調,無一字之逾越,為近代曲家第一”。“其選擇宮調,分配角色,布置劇情,務使離合悲歡,錯縱參伍,搬演者無勞逸不均之慮,觀聽者覺層出不窮之妙,自來傳奇排場之勝,無過於此”。

《桃花扇》

《桃花扇》與《長生殿》一起被譽為傳奇創作雙峰。實際上以今天的審美和評判標準而論,《桃花扇》寫時代準確深入,寫愛情激烈深刻,從政治標準、文學標準兩方麵來看,都要比《長生殿》更出色!更動人!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自稱雲亭山人,曲阜孔子六十四代孫。他與洪齊名,世稱“南洪北孔”。二十歲以前就入學為諸生,此後一直謀官未成。他三十來歲時買下了曲阜縣北四十裏景色秀美的石門山(古稱雲亭山),在那裏築屋隱居,晝夜讀書。他對禮、樂、兵、農、民俗、曆史都有濃厚的興趣。孔尚任的青少年時期正是清兵入關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歲月。他受時事的刺激,受父輩崇尚民族氣節精神的影響,以氣節自尚,傾向經世致用之學。康熙二十二年(1683),孔尚任被“衍聖公”孔毓圻請去編修《孔子世家譜》和《闕裏新誌》。康熙二十三年秋,被委任教習七百多山東青年子弟禮、樂知識。然後在盛大的秋丁祭祀典禮上親自指揮龐大的樂隊,並自任司儀,主持祭禮。在這次祭禮大典中,他以傑出的音樂才能,譜製了《大成樂章》,獲得了很高的聲譽。淵博的知識,深厚的音樂修養,事後證明成為他創作《桃花扇》的鋪墊。清刊本《桃花扇》插圖

在家鄉協辦完孔氏家族的幾件大事,出現了一個偶然的機遇:此時恰逢康熙南巡回京,路過曲阜,特地去祭祀孔廟。孔毓圻挽留孔尚任經辦接待事務。孔尚任應詔在禦前講經。康熙大為賞識,指示“特簡為國子監博士”(封建社會最高學府教授)。孔尚任因此走入了仕途。此後,他在官場無大作為,因為康熙對他的破格提拔不過是因為他孔門後裔的身份,希望籠絡漢族文人。受到皇帝賞識的積極意義可能倒是他能走出家鄉、接觸社會。

孔尚任生活的時代,南明王朝覆滅的曆史還近在眼前。他的族兄孔尚則曾任南明朝刑部主事,是南明王朝興亡始末的曆史見證人。孔尚任還有一些親友,知曉許多南明遺事。他因此間接獲知了許多素材,特別是李香君血濺折扇、楊龍友畫筆點染的軼聞,激起了孔尚任創作《桃花扇》的靈感和衝動。之後他曾在江淮治河三年半,深入了解了官場腐敗和百姓生活,結識了大批入清不仕的遺民故老,了解了更多的南明遺事。比如冒辟疆,與《桃花扇》劇中的侯方域、李香君、楊龍友、柳敬亭、蘇昆生關係密切,與侯方域、陳貞慧、方密之一起被稱為“四公子”。冒辟疆不但是知情人,還是與閹黨餘孽阮大鉞鬥爭的參與人。他曾特意從隱居地趕到孔尚任處,“高言燕清談,連夕達曙”三十日。對孔尚任創作《桃花扇》顯然幫助很大。孔尚任還到過四鎮鏖戰的戰場,憑吊過史可法的衣冠塚,遊曆過南京明故宮、明孝陵,訪問了秦淮河畔李香君的媚香樓遺址,拜訪過南京棲霞山的道士。所以,孔尚任的《桃花扇》能當做曆史來讀,許多事情幾乎可以考證出時間和地點來。

孔尚任廣采史料、長期醞釀、三易其稿而成的《桃花扇》。從有創意到定稿,花費了整整14年的時間。完成《桃花扇》時,孔尚任已經52歲。劇以明代崇禎十六年到南明福王二年(1643~1645)這段曆史為題材,以複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愛情悲歡離合為情節線索,以複社文人繼承東林黨反對宦官專權的傳統、與魏忠賢餘孽阮大鉞的鬥爭為主要衝突,“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展示了明末南明王朝覆亡的廣闊的曆史畫麵。《桃花扇》一經問世,立即得到讀者和觀眾的熱情歡迎。京城許多戲班都爭先恐後地上演。由於當時僅以抄本流傳,許多人競相傳抄,以至有紙貴之譽。可能正是劇中的興亡之感,得到廣大百姓認同的同時,卻使作者被罷了官。《桃花扇》脫稿當年,康熙皇帝有一天夜裏命令內侍向孔尚任索取劇本。孔尚任隻得半夜送進宮去。然後他就莫名其妙地被罷了官,使他欲訴無門,永抱難言之隱。康熙五十七年(1718),他71歲時,鬱鬱不得誌地病死在石門山中。

1644年3月,明朝國都北京陷落,崇禎皇帝自縊煤山。3月27日,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勾引清兵入關。北京陷落後一個多月,以鳳陽總督馬士英為首的地主官僚們,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年號弘光。此時,民族矛盾已成主要矛盾,但是腐朽的南明王朝卻昏庸驕奢,以剿滅農民起義軍為念,甚至派人與清兵議和,要求“合師進討”。同時對內爭權奪利、打擊迫害愛國官吏和複社文人;搜刮財富,飲酒選美,十分荒淫無恥。這是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無行文人阮大鉞曾賣身給魏忠賢做幹兒子。崇禎初,作惡多端的魏忠賢被誅,阮大鉞被免職閑居金陵。他裝作悔過,不惜物力接納朝紳,等待東山再起。複社文人吳次尾執筆作《留都防亂揭》,要求驅逐阮大鉞出金陵。聯合署名的有黃宗羲、侯方域等140多人。文廟祭孔之時,阮大鉞混入其中,被複社文人們發現,打罵一頓,胡子都被扯掉了。阮大鉞非常懊惱,想找機會結識複社文人,從中調解。恰巧侯方域此時流寓南京,結識了秦淮歌妓李香君。一個愛她溫柔纖麗,一個敬他複社文名,兩情相悅,定下了婚期。隻是侯方域客囊空虛,權用一把白紗宮扇題贈香君。李香君義母李貞麗的舊相好楊龍友承擔了妝奩婚宴等一切費用。不料,這卻是阮大鉞的計謀。他特意出資三百兩銀子,借楊龍友名義幫助侯方域梳櫳香君,借此取悅侯方域,希望侯方域代向複社好友吳次尾等分辨,洗刷惡名。李香君發覺妝奩竟是阮大鉞所贈,大義凜然,當即拔下釵釧,脫去衣裙,拒絕了楊龍友傳遞的請求。阮大鉞當然極為惱恨,找借口誣陷侯方域下私書勾引左良玉兵。馬士英派人捉拿。楊龍友報信,侯方域隻得出奔淮安漕撫史可法。香君自侯方域去後,立誌守節,不下媚香樓。這是故事發生的人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