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辰魚
(約1521~1594)中國戲曲作家。字伯龍,號少白,江蘇昆山人。太學士。熟悉戲曲音律。約在戲曲作家魏良輔對昆腔進行加工整理的同時,創作了以昆腔演唱形式的傳奇《浣紗記》,對昆腔的發展和傳播有相當影響。劇中以範茲和西施的愛情故事為線索,敘寫國家興亡的教訓。反映忠奸鬥爭,表現愛國熱情,借古諷今,批判了明代現實生活中腐朽當權者,有一定社會現實意義。又作有雜劇《紅線女》、《江綃》,散曲集《江東白苧》、《二十一史彈詞》。
湯顯祖
(1550~1616)中國戲曲作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幼年受過良好教育。14歲進學。21歲中舉,因拒絕首輔張居正招攬,所以屢試不第。直到34歲才考中進士。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萬曆十九年(1519)因上書轟動朝野的《論輔臣科正疏》,抨擊大學士申時行,兼涉及皇帝失政,被降職為廣東徐聞縣做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在任時關心民間疾苦,深受民眾愛戴,但又以不附權貴而被論。萬曆二十二年(1598)進京述職後自行棄官歸裏,3年後被免職。從此即在自建的“玉茗堂”內專心創作戲曲,不再出任。湯顯祖是明代著名戲劇家,其思想與行為皆出色優秀。文藝思想中重言情重性靈,反複古摹擬;重內容說真話,反對格律束縛,不保守僵化。戲曲創作中,提倡不以聲律束縛性情,與當時講究曲律的沈璟之爭論,成為戲曲界一大事件。創作有大量劇作,其中傳奇劇作《牡丹亭》(世稱《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也稱“玉茗堂四夢”或曰《臨川四夢》。所作傳奇對封建禮教和當時黑暗政治現象都進行了暴露和抨擊,在曲律方麵也有突破南北曲舊格律之處,對當時和後來的戲曲有很大影響。其中《牡丹亭》為代表作,是中國戲曲史上可與王實甫《西廂記》媲美的戲曲佳作。《南柯記》與《邯鄲記》則反映了他棄官家居後的出世思想。後來許多傳奇作家模仿他的意境和文字風格,被稱為“玉茗堂派”或“臨川派”。詩文和尺牘也較有名,有《紅泉逸草》、《向棘郵草》、《玉茗堂集》等。解放後合刊其詩文、傳奇等為《湯顯祖集》,其中《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一文,是研究明代弋陽、海鹽諸聲腔的重要資料。
馮夢龍
(1574~1645)中國戲曲作家、文學家。字猶龍,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等。江蘇長州人。早年科場不得意,56歲才成貢生,曾做福建壽寧知縣。1645年清兵攻破南京時參加抗清活動,南明政權覆滅後,感憤而死(一說抗清鬥爭中殉節)。作為著名民間文學家,重視小說、戲曲和通俗文學,編寫並創行了許多此類作品,影響很大。創作傳奇劇本《雙雄記》和《萬事足》;並用大量精力改訂他人劇本,如修改湯顯祖、李玉、袁於令諸人傳奇13種,總稱《墨憨齋定本傳奇》。對戲曲有許多精辟見解,提倡創新,主能遵守曲律,但要求從容自然。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稱“三言”。編有民歌集《掛枝兒》、《山歌》,散曲集《大霞新奏》,筆記《古今談概》等,改寫小說《平妖傳》、《新列國誌》。
賈鳧西
(約1590~1676)明末詩人,鼓詞作家。名應寵,字思退、晉番,號鳧西,澹圃,筆名木皮散客,或作木皮散人、木皮子。山東曲阜人。明末曾任河北固安縣令,後升任部曹、刑部郎中。明之後隱退。晚年移居濟寧。著有《木皮散人鼓詞》、《澹圃恒言》、《澹圃詩草》等書。其文學語言清新流暢,融雅俗、莊諧於一爐。曲詞時以鄉諺、土語出之,俚不傷雅,或能聲韻鏗鏘,朗朗上口。吳偉業
(1609~1671)中國戲曲作家、詩人。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明代進士,曾任左庶子、少詹事等官。為複社知名人物。入清後閉門謝客不與世交往達10年之久,曾一再辭官職,後乃就任國子監祭酒。戲曲作品有傳奇《秣陵春》,雜劇《臨春閣》、《通天台》,均流露了對明代的懷念。詩歌作品甚多,對民間疾苦有較多反映,以《圓圓曲》為最著名。所作詩文均收入《梅村家藏稿》。李漁
(1611~1679)中國戲曲理論家,作家。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約1648年後,移家杭州,從事小說、戲曲創作。1657年前後,遷居金陵(南京),開設“芥子園”書鋪,組織戲班,結交社會名流。親自編戲、排戲,帶領戲班往各地達官貴人門下演出。1677年再度由金陵返回杭州。因周遊各地的創作、演出生活之經曆,探討和總結了戲曲藝術創作的規律、特點。所著《笠翁一家言》中之《閑情偶寄》,包括戲曲理論、飲食、營造、園藝等方麵內容。其中《詞曲部》專論戲曲劇本的創作;《演習部》以及《聲容部》論說舞台表演藝術,觀點精辟,理解獨創,在戲劇理論上有所豐富和發展。所作傳奇《風箏誤》、《唇中樓》、《玉搔頭》等10種,合稱《笠翁十種曲》。另有短篇小說集《十二樓》、《無聲戲》、《回文傳》。作品多寫才子佳人之事,情節離奇,間有庸俗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