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洪日升

(1645~1704)中國戲曲作家。字防思,號稗畦,浙江錢塘人。出身沒落世家,做過20年國子監生。作有傳奇《長生殿》。當時與孔尚任有“南洪北孔”之稱。康熙二十八年(1689)演出此劇,適逢佟皇後喪葬期間,觸犯禁忌,洪與在場觀劇友好與演員都受到迫害,被除學籍。後漫遊江南,在吳興醉後落水而死。所作傳奇尚有《回文錦》、《回龍院》、《鬧高唐》等,均已不存。雜劇今存有《四嬋娟》。另有詩集《稗畦集》《稗畦續集》和《嘯月樓集》。今人章培恒編著《洪年譜》一書,對其生平記述甚詳。

孔尚任

(1648~1718)中國戲曲作家。字聘之、季重、岸堂、東塘、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世孫,康熙南巡至曲阜時,孔尚任應召講經,頗受賞識。曾任國子監博士、戶部員外郎等職。搜集野史逸聞,訪問明季遺老,憑吊民族英雄史可法死難故跡,對南明弘光王朝覆滅經過有切身感受,遂作傳奇《桃花扇》。劇本經18年努力,三易其稿,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寫成。它通過名士侯方域和名妓李香君的兒女之情抒發興亡之感,對當時政治鬥爭與社會風貌作了深刻的反映與揭露。當時北京清宮內廷與著名昆曲班金鬥班均競相演唱該劇。不久罷官回歸故裏。戲曲作品尚有與顧彩合寫的傳奇《小忽雷》,詩文集有《湖海詩集》、《岸堂文集》等。解放後出版合輯《孔尚任詩文集》。

魏良輔

明代人,生卒年不詳。中國戲曲音樂家。字尚泉,祖籍江西南昌,寄居江蘇太倉。熟諳南北曲,明嘉靖年間在張野塘,過雲適等人協助下,吸收了海鹽腔餘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調的某些特點,對流行在昆山一帶的戲曲腔調進行整理加工,形成一種舒徐婉轉的新腔,稱“水磨腔”,也就是昆腔,對以後戲曲音樂的發展影響較大。著有《曲律》(一名《南詞引正》),為論述昆腔唱法的重要著作。

許自昌

明代人,生卒年不詳。中國戲曲作家:字玄佑、號梅花墅,江蘇蘇州人。生活於萬曆年間。所作傳奇今知有《水滸記》、《橘浦記》等10種,其中部分為改訂旁人作品。所作《水滸記》不同於一般水滸戲的招安作結束,而是止於晁蓋劫法場、宋江上梁山和梁山小聚義。劇中多用駢語,在演出實踐中藝人添進許多科諢,改造了念白。《劉唐》、《借茶》、《活捉》等折子在舞台上流行。著有《樗齋詩鈔》。

鄭之珍

明代人,生卒年不詳。中國戲曲作家。字高石。高石山人。安徽新安人。一生無功名。萬曆十年作傳奇《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亦稱《勸善記》),力一百出巨帙,分上中下三卷。該劇為典型的佛道宣傳戲。鄭之珍根據民間流行的演出奉於加工整理,使之結構嚴謹,線索清晰,念白簡潔,曲同曉暢。後世高腔係統的許多劇種演出目連戲大都遵“鄭本”。

葉時章

清代人,生卒年不詳。又名葉稚斐,江蘇吳縣人。所作傳奇今知有8種,現存《琥珀匙》、《英雄概》2種。據傳因寫《琥珀匙》而遭迫害,幾乎死於獄中。《英雄概》則有誣蔑黃巢農民起義之處。川劇曾根據《琥珀匙》改編為《苦節傳》,後又改名《芙奴傳》。

柳敬亭

(約1587~1670)。明末清初說書藝人。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因亡命避禍,改姓柳。通州(今江蘇南通)人,一說泰州人。15歲時離家出亡,借說書賣藝為主,流浪江湖。曾得到鬆江老書生莫後光的教益,其藝大進,先後在揚州、蘇州、杭州、南京等地演出,聲望極高。明末與複社文人來往甚多,後在左良玉軍中說書,頗受重用。明亡後,繼續賣藝。其說書藝術精湛嫻熟,善於刻畫三代英雄形象,被後世說書藝人奉為一代宗師。代表書目有《隋唐》、《水滸》、《西漢》等。

王周士

清乾隆年間彈詞藝人。江蘇吳縣人。以演唱《白蛇傳》著名。乾隆南巡時,曾聽他彈唱,賜七品京官。後因病回鄉,在蘇州創建評彈藝人最早的行會組織“光裕社”。晚年總結自己演唱經驗,歸納成“書品”和“書忌”各十四則,對蘇州評彈藝術有一定指導作用。

陳遇乾

清乾隆、嘉慶年間蘇州彈詞藝人,江蘇吳縣人。初為昆曲演員,後改唱彈詞,以演唱《玉蜻蜓》、《白蛇傳》等著名。對《玉蜻蜓》一書曾作較大的增飾,改名為《芙蓉洞》,有刊本傳世。他與姚豫章、俞秀山、陸士珍並稱為評彈前四家。其唱腔受昆曲、蘇灘影響較大,被稱做“陳調”。

俞秀山

清嘉慶、道光年間蘇州彈詞藝人。藝名俞聲揚。江蘇吳縣人。時為蘇州評彈“四大名家”之一。擅唱《倭袍》、《白蛇傳》等書。其唱腔被稱做“俞調”。演唱時多用小嗓,抑揚委婉,對後世蘇州彈詞唱調的發展影響頗大,近代一些流派唱調如“小陽調”、“夏調”、“徐調”、“祁調”等,都是在“俞調”基礎上發展形成。

石玉昆

(約1810~1871)清道光、鹹豐年間子弟書藝人。字振之,天津人。演唱以“巧腔”著稱,自彈三弦伴奏。其唱調稱為“石韻”、“石派書”。演唱的曲目以長篇說唱《龍圖公案》最有影響。相傳小說《三俠五義》、《小五義》、《續小五義》均是別人根據他的唱本改寫而成。

餘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