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人,生卒年不詳。中國京劇演員。名開龍,字起雲,湖北羅田人。原係漢調老生,道光年間經漢口來到北京,為北京“四大徽班”之一春台班第一老生。演劇常出新意,在徽劇、漢劇合流形成京劇的過程中,對老生唱腔有不少創造,與張二庚、程長庚成為諸腔雜調衍變為京劇時期的代表人物,被稱為老生“三傑”、“三鼎甲”。長於西皮及反二黃,以花腔取勝,為當時及後輩許多京劇演員所模仿,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的唱腔也深受其影響。代表劇目有《定軍山》、《當鐧賣馬》、《李陵碑》等。卒於同治中葉,享年約70餘歲。

魏長生

(1744~1802)中國秦腔演員。字婉卿,四川金堂人。因行三,世稱“魏三”。家貧,13歲到西安學戲,演花旦。刻苦鑽古戲數年後,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入京。參加“雙慶部”,演出《滾樓》一劇,轟動全城,成為北京戲劇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後被逐離京,到南方演出,對揚州、蘇州、四川等地方戲曲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嘉慶二年(1801年)複至北京、翌年複演《背娃入府》,下場後死於後台。表演以自然細膩著稱,但有色情成分。據傳旦角踩口止喬和化妝“貼片”均由他創始。

馬如飛

生卒年不詳。清鹹豐,同治年間蘇州彈詞藝人。又名時霏,字吉卿。江蘇蘇州人。幼讀詩書,曾為書史,後繼承父業學說唱藝術,父去世後又從表兄桂秋榮習唱彈詞。演唱雅俗共賞,所唱《珍珠塔》譽滿江。浙,與姚士章、趙湘舟,王石泉齊名。稱為評彈後四家。唱腔樸實豪放,流利酣暢,被稱做“馬調”,對後來蘇州彈詞唱腔的發展影響頗大。編寫很多的彈詞開篇,大多收入《南詞小引初集》,並有《道訓》、《雜談》等著作。

馬三峰

生卒年不詳。西河大鼓主要創始人。原名馬大河,河北高陽縣人。自幼學唱木板大鼓。演唱潑辣奔放,風趣橫生,不但擅長說書,還精通樂器,愛好戲曲。在木板大鼓、弦子書唱腔基礎上,吸收戲曲,民歌的唱調,並用鐵板和大三弦伴奏,奠定了西河大鼓唱腔音樂的基礎。由於他對西河大鼓的貢獻,流傳有“南有郝老風,北有馬三峰”的讚語。程長庚

(1811~1880)中國京劇演員,戲曲活動家。名椿,字玉珊。安徽潛山人。出身科班。道光至光緒初年,長期為“四大徽班”之一的三慶班老生台柱和班主,曾兼任“精忠廟”會首。能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在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過程中貢獻很大,與餘三勝、張二庚並稱為“老生三傑”,“三鼎甲”。藝品人品均令人欽佩。藝術上重視人物塑造,尤長於表現典雅莊嚴的風度,演唱字音清晰,行腔自如,高亢沉雄,韻味無窮。管理戲班以身作則,曾為維護本班全體利益,堅決拒絕單獨唱堂會,雖被枷鎖而不屈,在當時戲曲界威望甚高,被尊稱為“大老板”。後代不少著名京劇老生多受其培養。如孫菊仙。譚鑫培、汪桂芬、楊月樓等。晚年創辦三慶科班。代表劇目有《文昭關》、《取成都》、《群英會》、《戰長沙》等,後來演出大多餘程。

孫菊仙

(1841~1931)中國京劇演員。名濂,號金臣。天津市人。早年習武從軍,任武職。光緒二年(1876)棄官,在北京由於業餘愛好戲曲而加入嵩祝班演出。師承程長庚,同汪桂芬、譚鑫培齊名,被人們譽為老生新“三鼎甲”。曾被召入清宮為儲秀宮教習。慈禧聽他的演唱後,賜三品頂戴,不受。他嗓音寬亮,唱腔淳樸蒼勁,善表達慷慨激昂的情感,演唱講究氣口、音色抑揚,相結創有“一口氣”唱法。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孫派”。1930年90歲高齡時仍參加為孤兒籌款於北京演出義務戲。代表劇目有《逍遙津》、《完璧歸趙》、《罵楊廣》、《金馬門》等。

譚鑫培

(1847~1917)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名金福,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幼年隨父到北京。父名去道,演老旦,有“譚叫天”之稱,故譚鑫培藝名“小叫天”。早年在金奎科班習藝,長期參加程長庚主持的三慶班,演武生兼武醜。程去世後一度參加四喜班,後自行組班為台柱,改演老生。曾為清“內廷供奉”。藝術上刻苦鑽研,勇於創新,能吸收前輩藝人和其他戲曲、曲藝的表演方法、腔調,觸會貫通,發展了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形成“譚派”。1900年前後成為京劇界主要代表人物。戲路全麵,能兼有老生行中安工(唱功戲)、衰派(做功戲)、靠把(武功戲)三者之長。演唱唱腔悠揚婉轉,運用自如,略帶感傷,有“六庶片”之稱。對演出劇目,進行文辭,結構上的加工與調整,使之合乎人物、戲情,又根據自己唱、做和武功方麵的擅長而革新表演,形成一套“譚派”的劇目,成為後學者的範本。演唱藝術上,對京劇老生行的聲韻進行了規範;改高音大嗓,直腔直調的唱法,講究腔調曲折婉轉,抑揚俏麗;吸收京劇諸行當音調,揉進梆子、大鼓的旋律,融於老生唱腔之中,表現不同人物的心情、情感。代表劇目極多,以《李陵碑》、《秦瓊賣馬》、《空城計》、《定軍山》、《汾河灣》、《桑園寄子》、《戰太平》等最著名。不少劇目編入《譚鑫培唱腔集》。

汪笑儂

(1855~1918)中國京劇演員,戲劇作家。名瞬,字仰元,號孝農。滿族。清末曾仕河南太康知縣,因秉性剛正,被劾罷職,遂投身戲曲界。自勵奮發,勤學苦練,終於登上京劇舞台演老生。並改名汪笑依以自勉,長期在上海演出。時清政府腐敗,汪受維新改良思潮影響,憤世嫉俗,痛恨朝政,自編新戲以抒發感懷,如《瓜種蘭因》、《黨人碑》、《博浪樵》、《桃花扇》等劇,大都具有一定的進步思想。文字通俗而有文采,在當時頗為著名。1910在濟南任戲劇改良所所長,1911年辛亥革命後,任天津正樂育化會副會長、戲劇改良社社長,主持培訓人才,並撰寫戲劇論著。1918年病逝於上海。擅唱工戲,融汪桂芬、孫菊仙。譚鑫培諸家之長而自成一派,也稱“汪派”。演唱吐字有力,嗓音蒼勁,善用大段唱功,字清情濃。後人合刊其18個劇本,出版《汪笑依戲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