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八章 教育孩子的268個錯與對(三十八)(1 / 3)

263.不對孩子表示感謝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身了掉下來的肉,愛在心理,痛也在心理,孩子幫自己做點事情也是應該的,所以,從來不知道對孩子表示感謝,這種做法是不明智的。

許多父母對別人對自己的幫助會表示感謝,例如,到市場上買東西多了,別人幫你提了一段路,你會說:“謝謝。”而孩子無論如何幫助媽媽,卻不肯說聲“謝謝”,好像這樣就有些見外了。

孩子具有很強的模仿性,父母又是孩子最早和最經常模仿的對象。如果父母能夠以禮待孩子,孩子便很容易受到濡染,從而也會以禮待人。

另外,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尊重,那麼他會體驗到自身的價值,認識到自我的作用,提高自己做人的信心。

在一個自己被禮貌相待的家庭裏,孩子時時都會感到自己的存在,這對培養孩子具有良好的心態、樂於施助的品質都有好處,這便為孩子將來處世為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向孩子表示感謝的方式很多,除了語言還可以用眼神、微笑等動作以及物質等等。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不同行為進行感謝。

俗話說,話是掏心的鑰匙。父母一句很得當的“謝謝”的話,有時會使孩子感到暖融融的。例如,媽媽正在做飯,發現沒有了醬油,便對4歲的孩子說:“寶寶快去,給媽媽打壺醬油來!”寶寶把醬油打了回來,媽媽說:“謝謝寶寶,要不媽媽的飯就做不香了。”孩子會很高興,因為他實實在在地感到了自身價值的存在。

我們把這件事換一種做法,看看它的效果。媽媽說:“快去打醬油,媽媽等著下鍋!”媽媽大聲命令孩子。孩子不情願地把醬油打了回來,媽媽把醬油一把奪了過來說:“慢慢騰騰,不能快點嗎?”

很顯然,後者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良好心態,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父母對孩子表示感謝有時候還可以用自己的不言行為。例如,孩子把媽媽放亂了的杯盤碗整理好,媽媽看到了,用手拍拍孩子的肩膀,也是一種感謝,或者用一微笑和眼神表示對孩子的謝意,孩子也能心領神會。這比孩子幫了父母,父母熟視無睹要好得多。

對孩子的感謝也可以根據孩子的行為進行不同程度地感謝。例如,媽媽快下班了,天突然下起了雨。4歲的寶寶想到了媽媽沒有帶雨傘,便拿著雨傘在媽媽工作的單位門口等候。媽媽見了就應該表示熱情的感謝,甚至立即給孩子買點什麼東西作為酬謝。

當然,父母對孩子的感謝也不可濫用,用得不得當,或者用得太多了,就會使孩子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反而認為我做這點小事就值得感謝嗎?甚至感到有些乏味。

父母要把自己的愛傾注於孩子身上,並且收到教育的效果,語言藝術或良好的行為是很重要的。

我們認為,首先要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看待,這樣便會在某些事物上,像對待別人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孩子便會感到自己是有人格的。

264.失諾

對孩子說話不算數,恐怕還是不少父母犯的通病,為了讓孩子安靜,或不拖累自己,往往許下願,讓孩子按自己的意思去做,但是,到頭來並不兌現諾言,這對培養你孩子誠實的品格是不利的。

言而有信是中國人的美德,過去就有“大丈夫一言出口,駟馬難追”。雖然也未免有點過分,因為有時候因為情況的變化,也很難實現自己的許諾,非要“大丈夫”也沒有必要。但是總的說來,說話算數是一種美德。作為父母應允孩子的事情,一般都應該踐諾。

中國古代就有“曾子殺豬”的故事。曾子的孩子哭著鬧著,母親便哄孩子:別哭,中午爸爸殺豬給你吃,孩子果然不哭了。到了中午曾子便磨刀準備殺豬,妻子說,我隻不過是說說,何必當真?曾子認為不能對孩子言而無信,最後還是把豬殺了。

外國人也很講究對孩子說話算數。一位日本人外出,答應給女兒帶回一個木雕。然而因事把此事忘掉了,當他快返回家時,突然想了起來,立即驅車幾百千米返回原地,買了回來。有人說,何必那麼認真呢?他說,不兌現諾言,孩子會把欺騙當成正常的事情,也變得不誠實,甚至去騙別人。

可見古今中外對子女兌現諾言都很重視。因此隻有父母說話算數,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才會在孩子心目中有地位。同時,父母說話算數,能夠培養出孩子誠實的品格。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故然不乏騙子到處飛,但是僅僅以行騙為生,是站不住腳的,還是說話算數的人,最終占領市場。

美國有一家保險公司因為失火失去了賠賞能力,他變買了家產,不使客戶受損失。事後他又向社會打出廣告:因為賠嚐損失,本公司幾乎破產,今後投保者加倍收錢。結果參加保驗的人蜂擁而至,很快這家保險公司發達起來。為什麼?人們看重的是他不失信譽。

所以,父母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一旦許諾了,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兌現。隻有這樣,才能使你的子女也學會誠實,有了這樣的品格,才會在社會上容易站穩腳跟,並有所作為。

巴爾紮克說過:“一個人嚴守諾言比他的財產更重要,因為嚴守諾言能得到財產,而無論多少財產都抹殺不了由於失諾而造成的良心汙點。”可見,嚴守諾言的重要性。父母要切記要對子女說話算數,不要因為自己的失誤,使孩子變為不誠實的人,造成“良心汙點”。

265.獨生子女不愛當父母

從21世紀開始,我國的獨生子女將逐漸進入婚育高峰,這便麵臨著一個新問題:當年的獨生子女如何養育自己的獨生子女。從目前的情況看,已經出現了“獨生子女父母”不愛當父母的現象,這對繁衍生息,延續社會和發展社會都是不利的。

許多獨生子女是在“小太陽”的氛圍中長大的,他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很少獨立做過事情,到了社會上也多是不愛動腦子,把單位分給自己的工作能夠應付下來,就算不錯了。就是這樣,早晨起床也需要鬧鍾,連早飯也不顧得上吃,就勿忙去上班。

馬寅初先生提出的人口理論對中國這個“越窮越生”的民族習慣太重要了。計劃生育以來使我國的人口增長緩慢了,許方地方人口出現了負增長。

但是,獨生子女的社會也暴露出一些弱點,一對夫婦一個孩,當他們成家以後,就要負擔四個乃至八個老人的生活,即使不要他們出錢,也還要照顧,有人說連“常回家看看”都隻是個願望。這便給社會也造成了麻煩,獨生子女不能安心工作,社會還要負擔老人們的生活,而鑒於有子女的老人目前又不喜歡那種公寓式的養老院生活,使長輩們也不滿意。

說到資助希望工程,有些人認為,要是那些貧困地區也是一對夫婦一個孩,就不大容易出現失學兒童。自己不能生育,別人生育了還要讚助,許多人對這種計劃生育不平衡的現象也不滿意。

有些父母還認為,就這麼一個孩子,一旦出現了閃失,特別是中年,父母就無法彌補了。而獨生子女由於父母“押寶”式的教育,又促使了孩子的心理不能正常發展,這又影響了國民的素質。

這些議論不能不引起國家的重視。

眼前的獨生子女不愛當父母就是一個問題,他們雖然成家立業了,但是自己都照顧不了自己,何以做父母?

正如報刊上披露的,有的“獨生媽媽”為了曲線美,不肯哺育孩子,而用奶粉喂孩子,把哺乳孩子最珍貴的乳汁白白浪費了;“獨生爸爸”在孩子的房間大大咧咧地吸煙、打手機。有的孩子半夜哭鬧夫婦對看著束手無策,隻能打電話再去請教父母。

我們在調查中,有人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獨生夫婦生了一個孩子,晚上一家三口睡在一張床上。孩子半夜掉在地上了,哭了很長時間,爸爸醒來了,一聽孩子哭,便用手拍睡著的媽媽說:“孩子掉地上了!”媽媽半醒半不醒地說:“好哇掉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