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八章 教育孩子的268個錯與對(三十八)(2 / 3)

正在這時,孩子哭累了,就在地上睡著了,竟就這樣在地上睡了一宿。

你說,這能叫老一代父母相信嗎?

現在已婚的獨生子女不想要孩子,而父母不肯,他們還想著抱孫子,所以便給他們下了“指標”,孩子生下來了,又成了老人的孩子。

有一對“獨生父母”生了孩子,人家向他道喜,“獨生爸爸”哭笑不得地說:“道什麼喜,他媽媽在外資工作,因為請了產假,工作被人頂替了,現在連吃飯都困難了,還得向這小家夥下力氣……”

“獨生父母”不愛要孩子是不正確的,要是人人都這樣,社會還有什麼發展。

當務之急,是要學會怎樣當父母,如果還走自己當獨生子女的老路,自然國民的素質就不可能提高。

“獨生父母”在手忙腳亂中當父母,有些不適應。但是不要著急,要多學習一些,強化自己的責任感,優化自己的心理狀態,隻要自己肯努力,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如果為了圖輕鬆,不肯生育,也不見得就正確。

266.被“社會呼聲”迷惑

有些父母素質不高,對事物缺乏辯別的能力,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被“社會呼聲”所迷惑,簡直無所適從,有時必然偏離正確的航線。

現在全社會都在關注孩子的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好事情,說明人們已經重視國民素質的提高。

但是,在這些呼聲中,不免有些偏激的傾向,說重了這頭,又忽略了另一頭,而父母缺乏辨別能力,像大洋中丟失了指南針的航船,蒙頭轉向,人家怎麼說自己就怎麼辦。其實,父母不要忘了自己對孩子最了解,該怎麼辦,不該怎麼辦,自己心中最有數。舉個簡單的例子,就說“減負”吧,孩子本來就不愛學習,功課沒學好,照樣玩去。父母也讓讓他在“減負”的呼聲中什麼也不幹,那孩子不是成了“白丁”了嗎?

在素質教育中,學校把孩子的時間放鬆了一點,全社會又在說全麵發展。誠然這些都沒有錯,可是有的父母又把學習加特長當成素質教育。於是,不管你的孩子是否有這個天賦或者愛好,又逼著孩子去學琴、學書法等等。當然,除了學習以外,再多學一些別的東西也不是不對,而是父母不要認為這就是素質教育,也不能不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這個條件。

有人說,“全社會都在替孩子說情”,父母似乎成了教育孩子的“罪人”。對於這種情況父母也要有辨別能力,對有些孩子來說,可能父母是多管了一些,可是自己的孩子也是這種情況嗎?

就說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權吧,許多孩子現在在社會呼聲中理直氣壯了,認為我學習不好那是我的隱私,父母無權過問;在中小學就談戀愛,父母過問一下,又侵犯了孩子的穩私。不過,父母是否想到,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有情況不了解,不知情,怎麼去當好孩子的監護人?

就說早戀吧,孩子在中小學就戀愛,能不耽誤學習嗎?如果父母能了解一些情況,讓孩子正確對待早戀,或許會把孩子解脫出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好和的事情,難道說讓孩子都在中小學去戀愛、去結婚就好了嗎?

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更重要的是你們是他的父母,要把他培養成人才。如果缺乏辨別能力,今天往東,明天向西,搖搖擺擺。孩子成長的時間不多,孩子一步錯了百步歪,經得起搖擺嗎?

所以,父母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孩子小,容易出錯,一旦“天塌下來”還得由父母頂著,所以父母要有明確的認識,該怎麼辦,不該怎麼辦,心中要有數。當然也不可固執己見。

267.為孩子做牛做馬

許多父母愛孩子過了頭,或者一心讓孩子把工夫用在學心上,所以就什麼活也不讓孩子幹。自己不僅操持孩子的衣食,還要做好家務,真是扔下笆子拾掃帚,一點也不得閑,而這一切都是在業餘時間幹的。

父母這樣到底是為了什麼?他們會很幹脆的回答:為了孩子唄!

我們認為,父母為了孩子甘心做牛做馬是不正確的。

專家們認為,勞動是家庭教育中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因為勞動不隻是一種態度、一種習慣,更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因此,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體質,還可以鍛煉孩子的意誌,並使他懂得勞動的價值,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如果不讓孩子勞動,等於說父母剝奪了鍛煉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機會,會使他成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呆子。

父母由於溺愛孩子,或者認識不到勞動的價值,自己就把家務活全攬了。孩子小的時候,要為媽媽拖拖地板,媽媽會說:“一邊去,礙手礙腳!”嘴裏說的是嫌孩子幹得不利落,實際是怕累著孩子。孩子大了,有時看到媽媽累得怪可憐的,要動動手,媽媽會說:“快去看書學習,媽媽不累。”然而已經汗流夾背了。

父母的這種做法往往得不到孩子的理解,還認為做父母的應該為了孩子做牛做馬。

小芳期中考試沒考好,媽媽極為傷心地說:“為了你,媽媽累死累活,上班幹集體的,下班幹自己的,做牛做馬一樣,沒想到你卻……”

小芳並不領媽媽的情,還回敬了媽媽一句:“媽,做牛做馬是你願意,我又沒叫你去做……”

小芳的話真叫媽媽傷心透了。

父母是否想過,你為孩子做牛做馬,孩子就會把心思用在學習上嗎?再說,孩子能整天都是學習嗎?

據報道,美國有一位叫格蕾·施呂特的母親,她有4個孩子,小的8歲,大的14歲,他們經常在家裏嬉鬧,不僅不幫助媽媽幹活,連學習也不用功了。

媽媽終於認識到自己把孩子慣壞了,而且孩子們還沒有覺察到。

有一天,媽媽在門前豎起了一塊牌子,上麵寫著“媽媽罷工!”而且宣布,今後不再為孩子們做牛做馬了。

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了一番,認識到自己不該讓媽媽為自己做牛做馬。從此,除了學習、玩耍,還每天幫媽媽做一些事情。

媽媽解放了,孩子們也似乎長大了。

這件事告訴每一個媽媽,如果你還在為孩子做牛做馬,也應該豎一塊“媽媽罷工”的牌子,讓孩子也參加一些家務勞動。否則孩子不僅因為母親的做牛做馬而缺乏勞動能力,並且由於缺乏勞動觀念,學習也不會上進,因為學習也是一種勞動,很難說一個人不願意動手就肯動腦。

勞動是通向獨立生活的道路,一個人從小不參加勞動,很難成為生活的強者。所以,父母為子女做牛做馬,孩子就會得不到鍛煉,缺乏做人的品質和做事的能力。

268.讓孩子帶著問題長大

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有這樣的父母,他們不但教育不了孩子,反而被孩子折騰得焦頭爛額,最後隻得認輸,摞手不管,讓孩子帶著問題長大。

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

誠然,教育不是萬能的,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在父母的教育下成材。但是,隻要父母掌握了教育規律,付出了自己的努力,總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如果父母因為對子女的教育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就摞手不管,讓其隨意發展,那麼孩子就會帶著問題長大。

我們在調中發現,有少數中小生在學校裏也成了教師教育的“老大難”,其原因就是父母把困難留給了學校。有些學校把這樣的學生稱為“害群之馬”,他們經常攪得班裏不得安寧,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