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探微是南朝宋、齊時畫家,主要活動於5世紀中葉。善畫人物肖像,亦畫風俗與佛教圖像。他創造了一種被稱為“秀骨清像”的造型風格,即人物塑造,於清秀中顯示出神采生動、自然灑脫的神韻,表現出對崇玄學、重清議的六朝士人形象的把握與概括。這種造型風格在南朝蔚然成風,而且影響到雕塑創作。陸探微還因為其繪畫線條的勁力細密,以草書的體勢,形成氣脈連綿不斷的“一筆畫”筆法,而受到謝赫的高度評價,將他列為《畫品》中第一品的第一人,稱其繪畫“窮理盡性,事絕言像,包前孕後,古今獨立”。
張僧繇,南朝蕭梁時畫家,活動於6世紀上半葉。以善畫佛道著稱,同時善畫人物、肖像、花鳥、走獸等。其藝術手法簡練,富於變化,創造一種“筆才一二,像已應焉”的表現方法,成為當時繪畫疏體的代表。他善於吸收外來藝術手法,曾用天竺傳入的凹凸法繪製壁畫,筆下物象,遠觀有立體感,因此,他所繪壁畫之寺被人稱為“凹凸寺”。張僧繇畫佛像人物用功深厚,創造出的形象獨具風格,人稱“張家樣”,是古代寺廟中影響最大的佛像式樣之一。傳說他畫龍後,沒有點睛,人問其故,說點睛後則飛去,眾人以為不然,於是張僧繇點之,龍即乘雲飛去。
曹仲達,北齊畫家,來自西域。以畫“外國佛像”著稱,被稱為佛教形象的“曹家樣”。所畫人物“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即運用一係列稠密的細線,以表現薄質貼身衣服上的褶紋,仿佛從水中而出,故世稱“曹衣出水”。他的繪畫樣式反映了佛教藝術傳入中國時中外交融的藝術風格,對佛教繪畫與雕塑都有重大影響。
楊子華,北齊宮廷畫家。善畫貴族人物、宮苑、車馬。他畫的馬生動逼真,曾使觀者在夜間產生聽到馬索水草而嘶鳴的幻覺,他的人物畫造型準確,技藝精湛,在當時被稱為“畫聖”。他供職於宮廷,得到北齊世祖的重視,成為專門禦用畫家。現存《北齊校書圖》被認為是楊子華的作品。1981年山西太原發現的北齊婁睿墓壁畫,也被推斷為楊子華手筆或接近楊子華畫風者所作。
地下遺存的墓室壁畫、磚畫等遺跡,為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提供了大量實物依據。如甘肅嘉峪關一帶的魏晉墓葬,多座墓中的墓磚上繪有磚畫,一磚一畫,多達數百幅。內容為出行、放牧、狩獵、農耕等墓主人的生活情景。作品生動,鮮明、清新,反映出時代特征。
墓室壁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像模印磚畫》,以南京西善橋墓磚畫製作得最精細,保存得最完整。“七賢”是指魏晉清談家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向秀、劉伶、阮鹹,榮啟期為春秋時期隱士。此壁畫不是依靠很多的情節與動作來表現人物故事和生活好尚,而是以刻畫人物的外貌和人物的內在精神氣質為特征。畫中不但塑造了七賢的相貌,同時刻畫了每個人的性格,表現出人物不同的愛好和典型神情。壁畫具有南朝人物畫所特有的秀骨清像風格,表現手法寫實,人物形態生動,線條流利準確而富有變化,簡練的筆墨中突出了傳神的情趣,反映出南朝繪畫的審美特征與不斷深化的造型水平。
出土於河南洛陽北魏皇陵區的刻有孝子故事的石棺,現藏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美術館。石棺兩壁各刻有孝子故事並有榜題,在刻畫人物及山水表現上達到很高水平。畫幅以陰刻減地的方法表現人物及背景,情節生動,其中邊框圖案、流雲、樹石與人物飄舉的衣帶和諧地組織在一起,構成流動華麗的裝飾效果,優美動人,不失為北朝高水平的繪畫遺物。
《婁睿墓壁畫》出土於山西省太原市晉祠王郭村之北齊墓,為北齊世祖高歡婁太後兄的兒子婁睿之墓葬。墓內保存有壁畫71幅,麵積達200多平方米。描繪墓主人出行、歸來、門衛儀仗、墓主人生活以及神話天象等內容。整個墓室壁畫規模宏大,構圖完整,技藝高超,手法寫實,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