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美術的繁盛(1 / 2)

宗教美術的繁盛

魏晉南北朝時期無休止的戰亂,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就使漢代就已傳入的佛教得到了快速傳播與發展。佛教思想對中國意識形態領域影響巨大,同時亦促進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

佛教屬於宗教神學,把解脫人生苦難、成佛渡世、建立佛國淨土作為最高目標。佛教是一種偶像崇拜的宗教,以寺院作為活動場所,以一係列的造像作為膜拜對象。佛教在中國的造像數量非常多,有佛、菩薩、羅漢等。在佛教造像中,佛是地位最高的形象。所謂佛,也稱佛陀,意譯為“智者”、“覺者”。佛的麵相神態大都莊重仁慈,秀美和善,用以喻示佛法的可親可敬。佛的形象除了表現“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卓異外,更重要的是已經成為圓滿、福德的象征,在造型上一般不能隨意改動。釋迦牟尼造像有立像、坐像和臥像三種,被認為表現了釋迦牟尼成佛、修行和涅槃的三個重要時刻,象征著佛教信仰的三個主要階段:皈依、靜修與大覺(《中國象征文化》)。大乘佛教認為佛的形象還有“三世佛’,即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等。菩薩地位僅次於佛,其主要職責是協助佛教化眾生,傳播佛法。在造型上,菩薩頭戴冠,披天衣,著裙裳,飾釧鏈,麵容秀美,體態豐盈,體現其介於人天的身份,更富有人情味。羅漢是指佛的得道弟子,已經斷盡三界煩惱,解脫生死輪回。羅漢均是和尚形象,神態相貌豐富生動,與民眾非常接近,從而暗示人人均有佛性、皆可成佛的理念。

佛教的宗教意義通過造像外化出來,通過百姓的頂禮膜拜,擴大了影響,普及了教義,並形成獨特的藝術麵貌。佛教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石窟寺藝術,石窟寺多依山崖開鑿,由於古代地麵建築多易毀壞,隻保留洞窟遺跡,故簡稱石窟。石窟內保存有佛教雕刻、彩塑和壁畫。

中國最早鑿建石窟的是今新疆地區,十六國和南北朝時經由甘肅到達中原,並形成高潮,唐宋時在原有的石窟中續有鑿建外,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窟群,元明以後石窟建造才逐漸停息下來。中國最重要的佛教石窟寺有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此外,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河南鞏縣石窟、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等也是比較重要的石窟。

魏晉南北朝時期保存有壁畫的石窟主要有克孜爾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其中佛教壁畫內容主要為本生和本緣故事,宣揚了忍辱犧牲、舍己為人的苦行。壁畫塑造了佛、菩薩、飛天、伎樂人等形象,在中國漢代繪畫傳統的基礎上接收了較為明顯的印度、犍陀羅佛教美術的影響,顯示了對外來畫法的大膽吸收。在技法上,表現出色彩濃鬱壓抑、用筆奔放有力、構圖飽滿而富有變化的特征。

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現有洞窟236個,是新疆最大的一處石窟。克孜爾石窟壁畫內容主要是佛本生故事、因緣故事和佛傳故事。壁畫以線條勾勒物體輪廓,用暈染表現物體明暗,以增強立體感,人物麵相豐圓,身軀頎長,有些造像衣紋稠疊,表現出“曹衣出水”的畫法。克孜爾石窟藝術是在本地區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受中原文化影響,又吸收了外來文化而形成的。

敦煌莫高窟地處河西走廊西端,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曆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繼鑿建,現存洞窟492個,保存有曆代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平方米,為中國最重要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壁畫中的本生故事,主要表現釋迦牟尼前生善行;壁畫中的因緣故事,主要描寫與佛有關的度化事跡。其中《屍毗王割肉貿鴿》、《薩埵那太子舍身飼虎》、《鹿王本生圖》、《沙彌守戒自殺》等,畫麵皆以形式優美、造型獨特,情節曲折、富有戲劇性力量而成為最具有吸引力的作品。

《鹿王本生圖》見於敦煌莫高窟257窟,據《佛說九色鹿經》而繪,表現的是釋迦前生為九色鹿,曾救一溺水之人,後在國王懸賞捉拿九色鹿時,溺水人違諾貪賞告發九色鹿的所在,而最終受到報應的故事。此畫為長帶形連續構圖,鹿王向國王傾訴溺水人背信棄義的場麵置於畫麵中心,主題突出,構思巧妙,作品具有傳統繪畫的裝飾風格。人物優美誇張,呈平麵化處理,色彩濃麗,在土紅色調中雜以藍、綠、黑、白、赭諸色,具有和諧熱烈之效果。造型的線條圓潤飽滿,呈現出動感和力度,富有節奏感和視覺美感。

《屍毗王割肉貿鴿圖》見於敦煌莫高窟254窟。此畫依據《賢愚經》繪製,表現釋迦牟尼的前生善行。內容為屍毗王為求佛道,立誓普救眾生,當他見到鷹追逐鴿子,鴿子求救時,便願自割身肉喂鷹以贖之,以換取鴿子性命。圖繪屍毗王居中盤坐,神色堅定,同時表現了餓鷹追鴿、屍毗王割肉、眷屬痛哭等情節。畫麵以王為主體,鴿子站在國王手中求救,餓鷹在其腳下陳述,親眷們則圍繞四周驚恐悲痛,突出了屍毗王心靈的崇高。畫麵多彩,采用了明暗暈染法。筆法剛健,人物衣冠亦表現出西域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