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儒學缺少對罪惡的深刻認識。
第七,儒學無法解釋死亡這一現象。
第八,儒學無法使人們達到理想的境界。
第九,儒學並不認同祈禱,以及它的道德力量。
第十,盡管一再強調信任,但是儒學從未鼓勵過人們要誠實。
第十一,儒學認為一夫多妻製是非常合理的。
第十二,儒學讚同多神論。
第十三,儒學相信算命、看日子、預兆、夢境以及其他所有幻想的產物。
第十四,倫理與外在儀式被混為一談,從而成為一種純粹的專製形式。
第十五,孔子在對待古代製度的態度上總是反複無常的。
第十六,儒學認為某些優美的曲調,對人們的道德修養毫無益處。
第十七,孔子是最好的,他是人們誇大楷模影響力的有力例證。
儒家教導人們:皇帝如同器皿,民眾如同水;器皿如果是圓的,水就是圓的;器皿如果是平的,水就是平的。通過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些研究偉人的人,不會被偉人的品質所感染,進而完善自身的品格。
但是,假如真像儒學所形容的——榜樣具有無窮的力量,那麼實際的效果為何會差別這麼大呢?
在第二十條中神化“賢人”與第八條中的無法調節的手段,這兩項內容相互輝映。不管是多麼“賢”的聖者,也隻是提出意見。如果不能被采納,他也不會爭辯,甚至提都不提。
“不憤不啟,不徘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孔子的這段話值得人們深思。盡管孔子對賢人們所提出的意見都是極好的,但它不具備預防性質。如果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那麼就急需一服補藥。
在一位旅行者被洗劫一空並受了傷的情況下,同他大談參加友好旅行隊的好處,並警告他如果不接受勸告就會遭受損失,還可能危及生命安全。但是這種做法毫無用處,因為受傷者大概已經由於失血過多而早就昏厥了。事實上旅行者並不是不知道這樣的後果。但他現在真正需要的,不是讓人指責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而是一個能夠安靜療傷的地方,有著悉心照顧他的朋友的陪伴。對於那些身體殘疾的人來說,儒學或許還能給予幫助;而在道德和精神上遭受摧殘的人,儒學就無能為力了。
第十八條,儒學的觀點認為,暴政統治著社會生活。女性就是奴隸。晚輩絕對要服從長輩,處於臣子的地位。
第十九條,將父母當作神明一樣侍奉。
第二十條,孔子的終極思想,正如同他自己下的結論:崇尚賢人。比如神化“賢人”。
第二十一條,祖先崇拜除了缺乏真正的倫理標準之外,也缺乏明晰的概念。
第二十二條,懷著功利性的目的行善,實際上是一種存在私心的“仁慈”,如果這還不是貪婪,至少也是一種野心。
第二十三條,無論活著還是死去,儒學都沒有為人們提供有效的慰籍。
第二十四條,在使人們獲得新生,擁有全新的生活與行為方麵,儒學都表現得力不從心。這已經被中國的曆史所證明。在現實生活中,儒學與道教和佛教“三教合一”,共同發揮著影響。
我們已經對中國人宗教信仰的情況作了一番論述。他們自己對此也非常了解,不管是儒教還是與它共存的任何一種宗教,都不能使中國人獲得新生的力量,擁有更為高尚的生活。有一則寓言故事,非常鮮明地體現了這一觀點:某一天在極樂世界中,孔子、老子和如來佛這三位聖者相遇了,他們一同對現世的墮落表示哀歎,看來,他們那卓越的教義對推動“中華民族”的進步沒有起到絲毫的作用。在一番詳談之後,他們達成這樣的共識:盡管他們的教義為眾人所追捧,但因為缺乏一個永恒的榜樣,無人為此付出真正的行動。因而三人決定,為自己的教派各找出一名能夠擔負重任的領軍人物。於是三人立即分頭行動。沒過多久,孔子就遇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