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經典是人類繪製的最完美的一張航海圖,為中國的統治者駕馭國家這艘龐大的航船指明了方向。在業已辭世的衛三畏、理雅各等博士眼中,創造儒學經典的著作者們仿佛獲得了神的幫助,這一看法並不算過分。中國人能否采取正確的方式駕馭自己的航船,駛入新的領域?而此刻又將會沿著哪個方向行進?隨著中國與眾多西方國家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因而上述問題都是值得國際社會關注。
有觀點認為,衡量一個社會的道德現狀需從六個方麵考慮,其中任何一個方麵都飽含深意;如果能夠獲得社會中這六個方麵的真實情況,那麼便真正掌握了這個社會的特征。以下列出的就是這六個方麵:
第一,工業發展情況;
第二,社會風貌;
第三,婦女地位與家庭情況;
第四,行政機構與統治者的品質;
第五,公共教育狀況;
第六,宗教崇拜對人們的現實影響。
在討論我們所關注的中國人的各種特性時,都曾涉及到以上的六個方麵的內容,雖然並不全麵,也沒有對各個方麵做科學的比例劃分。但中國人所表現出的特性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以至於隻能選出幾個重要的特性來研究。這些特性如同繪畫中用於構圖的點,連接這些點就可以勾畫出一張完整的中國人的臉譜。
我們曾引用很多典型的事例來證明中國人的各種特性。這就好比是一些零散的骨頭,隻有把它們放到正確的位置上,我們才可能看出骨架的完整結構。因而這些骨頭非常珍貴,但如果它們被證明是贗品或者隻是巴黎的石膏模擬像,那就另當別論了。
當然,也會有人指出其中的錯誤,認為每根零散的骨頭都放錯了地方,並且那些關鍵部位的骨頭也沒有放對地方。對於這種客觀公正的評判,我們不僅不會去加以反對,而且還會特別加以說明:隻通過這些挑選出的典型特性,人們是無法全麵認識和了解中國人的,這就像我們無法通過對眼睛、鼻子和下巴的描述來正確認識一個人的整體輪廓一樣。
然而,我們也要實事求是地說,這些判斷並不是從膚淺的認識中總結出來的,我們所觀察收集到的事例遠比我們在書中舉出的例子多得多。並且,我們在事例中所持有的觀點,都是經過大量事實充分證明了的。
那些在中國北方風沙天氣裏呆過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曆:眼睛、耳朵、鼻孔和頭發以及衣服上都是沙土,漫天風沙,即使是在中午,房間裏也必須要點燈。中國人對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或許並不清楚,但他們對這一現象的描述卻十分生動。然而自然現象同道德現象畢竟是不同的兩件事情:普通人很容易被自然現象所吸引,而隻有那些善於觀察和遇到良好機緣的人才會注意到道德現象。
中國人的現實生活存在著各種互相矛盾的現象。倘若一個人總是片麵地看待問題,而不注意從整體上分析,那麼他所得出的判斷往往是不正確的,而且自己也不會認識到這點。能夠融合兩個相互對立的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但人們不得不經常做這種事情。在中國社會,能夠完全認清事情的一麵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不用說認清另一麵了。
對於儒學所表現出來的高尚道德屬性,我們已經作過相關的論述,並且認為儒學的這一特點已經造就了一批具備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物。這也是人們對構建良好道德體係所應有的期望。但實際的情況是否真的如我們所判斷的那樣呢?從以下的三個方麵衡量,能夠幫助我們認清人的真實特性:一是他與自我的關係;二是他與同伴的關係;三是他與崇拜對象的關係。我們可以通過這三個方麵為他的特質做出較為準確的定性。或許讀者們已經獲得了這些問題的答案——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其他人,中國人都無誠信可言,思想中缺乏利他主義;他們與崇拜對象之間的關係也多種多樣,存在著無神論、泛神論和未知論等多種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