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中國的現實與未來 (1)(3 / 3)

對於這些事實,無論是《京報》還是在中國出版的外國雜誌上都沒有報道。然而忽視問題的存在並不能改變嚴峻的現實。不管別人知道與否,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同樣都要忍受饑餓。即使官員們斷然否認存在這一切,也不能證明政府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救濟災民。借助經驗來認識中國人的特性是一碼事;通過實際的觀察來了解中國人的真實生活則是另一碼事。

對於我們所認識到的存在於中國社會的各種弊端,在那些“名義上的基督教國家”中也同樣存在。我們無法對這一事實作更為詳細的闡釋,也沒有做出係統的比較以滿足讀者的需要。我們曾試圖這樣做,但我們除了對自己的國家了解以外,對其他西方國家的了解實在有限,無法擔此重任,因而還是放棄了。讀者們通過自己的體驗邊讀邊比較,盡量不受“狹隘的愛國主義”的影響,這樣才不會對中國人產生過多的偏見。

通過這樣一番比較,至少可以推測出這樣一個結論:西方國家正在等待即將到來的黎明;而中國卻無時無刻不在過去的黑夜中掙紮。如果這就是事實,那將是一個發人深省的事實,人們不禁要問: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我們不得不再重複一次,中國需要誠信和良知,僅此而已。毫不客氣地說,實際上這兩者是一種品質,因為誠信就是良知。一位著名的鋼琴製造家,他那卓越的品質被人們以“像他所做的樂器一樣正直而高貴”來形容。你能從中國人中找出這樣的人嗎?

幾年前去世的一位英國作家,他的妻子在他的傳記結尾處寫道:“在外界看來,他是一位作家、牧師和社會活動家;而隻有每日與之共同生活的人,才能告訴人們真實的他到底是什麼樣子。他真實浪漫的一生,在私人信件中所表現出的至真至善,才是毫不偽飾的;實際上並不需要這樣做,我也能夠向人們證實,在這人間所有的最崇高、最親密的關係中,他葆有一份永不逝去的真摯、熱烈的愛;在長達三十六年的時間裏,無論是生病還是健康,無論是陽光明媚還是急風暴雨,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他從未將這份神聖的愛降為一個倉促的字眼、一個不耐煩的手勢或者一種自私的舉動——如果這份愛足以證明騎士時代遠沒有過去的話,對於一個永生都能享受到這份愛意的女子來說,查爾斯·金斯利就是這樣一位真正完美的騎士。”

基督教文明致力於創造美好的人生。有很多人都已獲得了這份美好。現實中就記載了數以百計這樣的人生,當然除此之外,也存在著成千上萬還未被人們知曉的例子。任何一位讀者都能說出一個為別人利益著想的事例,有的人則有更多親身的經曆。如何對這些人生作出解釋,人們因為什麼而受到鼓舞?對此我們應謹慎作答,而不是胡亂猜測。在經過一番認真的思索之後,我們可以對此確信無疑:如果能將造成中國現狀的那些力量,用於創造一位像金斯利夫人的丈夫那般品格卓越的人物,那將是比任何道家寓言中所記載的傳奇故事更加不可思議的奇跡。人類所製定的製度沒有一種能夠脫離規律而存在,這種力量之所以不可抗拒,是因為神人“僅憑著他們的果子,就能夠認出他們”。儒學所具有的力量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獲得最終的結果。我們應該相信,所有能做的一切,都已經做了,不會再產生新的結果了。他們竭盡全力所獲得的一切,是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不能相比的。在對中國所創造的這一切進行審慎地考察之後,即便是最友善的批評家也隻得無可奈何地做出這樣的結論:“儒學造就了這樣的中國。”

有關中國改革的討論,存在著三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完全沒有改革的必要。這明顯是一些中國人的觀點,而不是所有中國人的想法;由於從遠距離觀察中國社會容易讓人產生幻覺,一些西方人也持有相同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