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中國的現實與未來 (2)(2 / 3)

對於中國的複興之路,西方國家普遍認為,隻有把中國引入“聯盟”才會實現。實際上,這並不具有可靠的說服力。到目前為止,西方主要國家向北京派駐大使的時間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他們的進駐對苦難深重的中國到底發生過什麼樣的影響呢?實際的情形是,大國之間的外交政策並沒有使中國人受益。請相信中國人是非常敏感的:西方國家認為的明智之舉並不能為中國人所接受,難道那些西方國家改革的目的會比中國人自己的“改良”願望更為高尚嗎?我們看到,中國正利用自身的“製衡力”,忙於引起外國之間的利益衝突,以圖坐收漁翁之利。他們並沒有從那些一味“掠奪”卻表示向她傳授道德經驗的國家那裏得到有益的幫助。顯而易見,通過外交途徑是不能夠解決中國的改革問題的。

有不少人認為,除了獲得國際範圍的視野之外,中國更為迫切需要的是自由的貿易,平等的交往以及睦鄰友好,因此,開放更多的港口,允許更多的進口,製定更低的關稅,減免各種通行稅——總而言之,自由貿易才是解救中國的“靈丹妙藥”。這樣的觀點,在二三十年前或許更為熱門。那個時候,中國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充分地滲入到澳大利亞和美國,但這樣的交往並不總是有利於“自由的貿易”與“睦鄰友好”的關係。很多時候,來自中國的茶葉和草帽緶的質量並不能使外國人感到滿意,但西方國家出口到中國的產品質量難道就會與之有很大的不同嗎?

國際貿易作為文明交流的附屬品,會產生無可比擬的價值,然而對於一國的改革,卻並沒有多大的幫助。現代政治經濟學的領軍人物亞當·斯密認為人類是“商業動物”。他說沒有兩條狗懂得相互交換骨頭。倘若真的發生這樣的事情,甚至在每一個大城市中都存在一個為狗兒們服務的骨頭交易所,這對狗的性格將會產生何種必然的影響?在古代,最好的國家並不是那些貿易強盛的國家,他們往往都是最差勁的國家。然而現代的情況完全不同,造成這種變化遠不是貿易的因素所能決定的。

俗話說得很好:貿易如同基督教,目標廣闊而深遠;貿易又如同彩虹,總會彎向金色的一邊。非洲大陸的情形就是這一俗語最好的注腳:朗姆酒生意與奴隸交易都來源於基督教國家的貿易,但兩者都是引發人類災難的禍根,這一點完全可以證明商業貿易並不能成為改革的手段。

那些熟悉中國現狀的人的想出的方法或許會比以上列舉的方式更加全麵。在他們看來,中國迫切需要輸入西方的科學與文化,以及密迪樂先生提出的“物質文明”。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文明國度。當我們的祖先穿梭於原始森林尋找食物的時候,中國人已經懂得用火來煮東西了。這樣早熟的文明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然而這樣的獨特文化又如何進行改革呢?正像那句格言說的話,“是我,而不是你。”文化是自私的。通過對中國日常生活的觀察,我們發現,那些我們引以為豪的文化常常會招致嘲笑,而知識卻未被輕視過。對於這種現象,中國文化如偌不加反省的話,如何能夠吸收國外的優質文化呢?

毫無疑問,中國人迫切需要樹立科學的觀念來指導他們開發龐大帝國的潛在資源。對此他們已經有了深入的了解,今後他們會了解得更為透徹。然而,科學能否對中國的道德觀念產生正麵的影響呢?如何實施這一目標呢?我們知道在科學所有的門類中,化學是推進時代進步的最為關鍵的因素。既然如此,如果在中國普及化學知識,是否能達到樹立中國人新道德的目標呢?在引發中國人生活觀念變化的同時,會不會產生始料未及的欺詐與暴力手段呢?如果中國人還是固守本性,化學製品的供應又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限製,現代炸藥的配方隨處可見,人們還能在這樣的社會中安居樂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