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

登革病毒感染形成的機體免疫主要以體液免疫為主。登革病毒感染後產生的同型病毒特異性抗體可以保持終身,但同時獲得的對其他血清型的免疫能力(異型免疫)僅持續6~9個月。如再次感染其它3型病毒,有可能引起DHF/DSS。病毒再次感染後激活的T淋巴細胞,可以對同型或其它型病毒發生反應,所釋放的細胞因子可能參與DHF/DSS的發生。

微生物學檢查法

大多數登革熱病例可以根據發熱、出血、肝大、休克或血小板減少等症狀進行臨床診斷。病毒分離、血清學診斷及病毒核酸檢查是確切的診斷方法。

病毒分離

可用蚊細胞培養上進行病毒分離。一般采集患者發病初期血清接種白紋伊蚊C6/36株細胞分離病毒,亦可經胸內接種巨蚊的成蚊、或腦內接種巨蚊的幼蟲進行分離。病毒分離後,可以使用登革病毒血清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在2周內通過間接凝集實驗進行病毒的鑒定。

血清學診斷

一般采用血凝抑製試驗進行血清學檢查。在初次感染中,血凝抑製抗體滴度於感染症狀出現後4天內一般低於1:20,但在症狀出現後1周至數周內恢複期血清中呈4倍以上的增高,可高達到1:1280。在登革病毒的再次感染中,交叉反應抗體的快速出現為主要特征;血凝抑製抗體滴度在急性期為1:20,在恢複期可升至≥1:2560。如急性期血凝抗體滴度≥1:1280,可判定為近期感染。另外,用ELISA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特異性的IGM抗體,有助於登革病毒感染的早期診斷。

病毒核酸檢測

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法,可以檢測病毒的雙重或多重感染。即在一對通用引物的作用下同時擴增4個型別的病毒後,經內引物擴增、核酸雜交或酶切分析的方法來進一步鑒定病毒的型別;或者用型特異的引物,直接檢測標本中的單一型別病毒。另外,用原位雜交技術可以自DHF患者的白細胞塗片或DSS死者胸腺切片中檢出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的RNA。

預防原則

控製傳播媒介控製傳播媒介、防止蚊蟲叮咬是防治登革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曾使用殺蟲劑消毒成蚊孳生地進行蚊蟲控製。但由於殺蟲劑的抗性等原因,目前主要通過清除蚊蟲孳生場所、開展宣傳教育增強居民自行清理蚊蟲孳生場所的意識,改善環境衛生條件等方式控製蚊蟲的數量。

預防接種,目前尚無安全、有效的登革病毒疫苗。用DEN1~4型混合的減毒活疫苗具有一定的免疫效果;但減毒株的穩定性差,有可能引起臨床症狀和發生因ADE作用而導致的DHF和DSS。一般認為,非結構蛋白NS1不能誘導ADE作用,所以用DNA重組技術製備非結構蛋白NS1亞單位疫苗或基因工程疫苗等可能獲得滿意的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