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微波雷達相比,超視距雷達對飛機目標的預警時間約可增加10倍;對艦艇目標的預警時間可增加30~50倍。它還能探測4000公裏以內的核爆炸,通過測量電離層的擾動情況估計核爆炸的當量和高度。
中國超視距雷達發展
中國對於超視距雷達的研究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需要指出的是這項研究得到了錢學森先生的大力支持,1982年我國完成試驗型天波超視距雷達,其在試驗中成功的探測到了1200公裏外的民航飛機,經過不斷的完善和發展,目前天波超視距雷達已經定型裝備我軍戰略預警部隊。
在地波雷達研究方麵,我國根據相關原理,按照陸用和艦用分別開展研究工作。80年代初,哈爾濱工業大學按照新的機理提出了研製方案開始了技術攻關,經過多年努力,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係統試驗。
1990年我國在威海建立首座高頻地波超視距試驗站,並成功了跟蹤了超視距外的艦船和飛機等目標,並且在此基礎上還進行了艦載地波雷達的試驗工作,成功探測到上百公裏外的船舶,為了國產地波超視距雷達的投入使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另外一個地波超視距雷達係統由武漢大學研製的OSMAR係統,該係統在1994年投放使用,成功探測到30公裏外的目標,在此基礎上,武漢大學又研製了第二代OSMAR2000係統,該係統的最大探測距離提高到200公裏以上,綜合性能已經達到國外90年代先進水平,但就總體而言,我國上述地形超視距雷達在一些主要性能比國外如俄羅斯的HFSWR仍舊有差距,體現在最大探測距離上就比後者要近,因此在為鷹擊-62岸艦導彈部隊提供支持方麵能力不足,這也許是為什麼我國要進口俄羅斯同類產品。
發展
有媒體報道,美軍正在建造工作在米波段的AN/FPS-118超視距預警雷達。美國已研製成功一種海軍用的可調防的小型戰術超視距雷達;美空軍計劃為“愛國者”防空導彈安裝35千兆赫的毫米波雷達導引頭,並開始進行激光雷達預警係統的研究工作。
將雷達係統安裝在空中或空間平台上,是超視距雷達的另一個發展方向。將探測係統安裝在空中或衛星上進行俯視,可提高探測雷達截麵較小目標的概率。
美空軍的E-3A預警機(載高脈衝重複頻率的脈衝多普勒雷達)和海軍正在研製的“鑽石眼”預警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以及高空預警氣球(載大型孔徑雷達),都能有效地探測隱形目標。這種安裝在空中或空間平台上的雷達係統就是新型超視距雷達,提高了現有雷達的探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