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道導彈預警雷達(1 / 1)

彈道導彈預警雷達

總述

彈道導彈預警雷達即遠距離搜索雷達。用於發現洲際、中程和潛地彈道導彈,測定其瞬時位置、速度、發射點和彈著點等參數,為國家軍事指揮機關提供彈道導彈來襲的情報。也用於擔負空間監視和人造地球衛星等飛行器編目的任務。

彈道導彈預警雷達配有高性能的計算機數據處理係統,探測來襲目標的置信度高,虛警率低。平時,將空間運行的航天器和空間雜物編成星曆表,不斷預測其衰變期,避免其再入大氣層隕毀時誤判為導彈攻擊。預警工作時,在其責任方位區內,形成1~2個低仰角搜索扇麵,進行警戒。發現目標後,測定其位置,數據處理係統計算彈道軌跡,並與星曆表中的衛星軌道、極光及流星餘跡進行比較識別。如判定是導彈攻擊,則進行跟蹤,或移交給彈道導彈跟蹤雷達,作進一步的精確判斷,計算出來襲導彈的發射點、彈著點、再入時間和落地時間,並將上述情報發往預警中心。

分類

彈道導彈預警雷達按性能和工作體製分為:

機電掃描預警雷達。采用固定的天線陣麵,利用饋源位置的變化形成波束掃描,有2個波束在固定的低仰角上作方位扇掃。根據目標通過兩個波束的時間、位置和速度,計算出近似的彈道軌跡,但預測彈著點的精度較差,有時還需配置遠程跟蹤雷達,提高測定軌道的精度。

電掃描預警雷達。一種多功能雷達,有頻相掃陣和相控陣2種類型。它在較寬的責任方位區形成搜索扇麵,發現目標後,在搜索的同時能跟蹤100~200個目標,對多彈頭目標有較高的識別能力和測量精度。

彈道導彈預警雷達通常架設在國土邊緣地區,用若幹部雷達組成預警網,每部雷達負責指定的責任方位區,用數據傳輸通信係統與預警指揮中心聯係在一起,完成國土的全方位預警。所提供的預警時間,對洲際彈道導彈為15~20分鍾,對潛地彈道導彈為2.5~20分鍾。

發展

20世紀50年代後期,出現洲際彈道導彈之後才開始研製彈道導彈預警雷達。60年代初期,美國研製的AN/FPS-50型雷達首先投入使用。60年代後期,美蘇兩國先後裝備電掃描預警雷達。70年代末,美國增設了全固態相控陣潛地導彈預警雷達,蘇聯架設了先進的頻相掃預警雷達。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的發展趨勢,主要是進一步提高對來襲導彈的判定能力和改進計算機數據處理係統,以適應對多彈頭和遠程潛地彈道導彈的預警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