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這樣的句子一聽就是一個“氓之蚩蚩,抱布貿絲”的埃及版。看來見異思遷是不分國度的。

除了勞動歌謠和愛情詩,古埃及留存下來的還有宗教詩和讚美詩。讚美詩一般獻給法老,宗教詩其實也是一種讚美詩,略微不同的是它獻給了神靈。從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古埃及人奉承人的本領還是比較高超的,有一些甚至到了讓人肉麻的程度。

自傳

最早的自傳來自古王國初期的墓壁上的一些墓葬主人的介紹,一般來說,這種介紹出現在王公大臣的墓葬中幾率要大一些。因為古埃及人很注重自己的墓葬,一般在生前就建好自己的墳墓,所以有一些介紹是墓葬主人自己寫上去的,也有一些是埋葬死者的時候才由後人寫上去的,但這種介紹,我們都把它們歸類到自傳裏麵。

最初的自傳非常簡單,有點像我們現在常填寫的個人履曆。一般記載的是曾經擔任過的官銜和職務,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項是曾經獲得過的土地,這是財富也是地位的象征,更是一種榮耀。因為土地一般是國王賞賜的,而要得到國王的封賞肯定取得過別人不曾取得的業績。這種榮耀是要大書特書的,就好像我們在個人履曆中重點填寫某年某月曾經被單位評為先進工作者一樣。

比較有代表性的自傳是《梅騰自傳》,此公曾經擔任過州長和王室田莊的大管家,並數次得到過國王的賞賜。因為《梅騰自傳》中還不具備文學作品的基本條件,所以我們還不能把它說成是文學作品。但是後期很多具備了文學作品條件的自傳記,都是從這樣的傳記發展來的,所以我們還是需要介紹一下。再說它的史料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其文學價值了。

《大臣烏尼傳》和《梅騰自傳》比較起來,敘事的成分就開始多起來,因為宗教理念的逐步完善,死者(當然是在生前)開始考慮怎麼樣才能通過奧西裏斯的審判,順利地拿到通往天堂的綠卡,所以自吹自擂的成分也開始大起來。再加上敘述的事件拉長了篇幅,《大臣烏尼傳》已經成為一個像模像樣的報告文學了。

烏尼死後一個叫霍爾胡夫的人接替了他的上埃及總督職務,他的自傳也成為繼《大臣烏尼傳》之後的名篇。因為霍爾胡夫曾經數次率兵入侵努比亞,《霍爾胡夫自傳》中就有了他遠征努比亞的傳奇經曆。這段傳奇經曆是其他人的自傳中從沒有看到過的,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題材比較新穎。

在《霍爾胡夫自傳》中也有他自誇的文字,無非是為官清正,為人正直,樂善好施,口碑良好,並經常給神靈獻上豐厚的祭禮,而文中隻字未提他侵略努比亞的時候殺了多少無辜良民。

到了新王國時期,自傳漸漸地發展成了一種紀實文學。裏麵自誇的成分逐漸少起來,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寫實內容開始多起來。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雅赫摩斯自傳》,因為自傳的作者在跟隨國王對外征戰的初期隻是一名普通的士兵,所以它有很強的代表性。我們可以從中一窺古埃及士兵的戎馬一生。

箴言

箴言的本身就是規勸的話。大約年輕人的熱血決定了他的叛逆性,所以不時需要老人或者德高望重的人給予一定的規勸。這種規勸自然是為了全社會大多數人都能遵守那種替代法律的行為規範吧。

箴言中很大部分是老子教訓兒子的。和那種勸善的箴言比起來,那種教諭勸導的語氣更輕而教訓的語氣更重一些。和自己的兒子沒什麼好客氣的,因為任何時候,“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話,都是一句真理。

還是讓我們看看那些箴言都在講些什麼吧:

“若想被人稱讚,就應避開貪婪,不要同它友善,它是一種頑症,是種種壞事的動因,是一切惡行的根源。”

“倘若你成了高貴者、富裕者,不要忘記被人輕視的窮困的日子。”

“遇事要思考後再去做,不經考慮的舉止必將貽笑大方;行事不要傲慢自大,講話要和顏悅色;寬厚能夠克服艱難,暴躁必將攪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