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雕塑

雕塑作品流傳到現在的名作,值得圈點的也隻有寥寥可數的幾件,其中希臘和羅馬的雕塑作品名氣要大一些。而古埃及的雕塑除了專門的研究人員提及的已經很少了,其實正是因為這兩個民族在對埃及的占領中汲取了豐厚的營養,才催生了諸如《擲鐵餅者》等名作的誕生。

阿赫那吞法老的王後——納菲爾提具有傾國傾城的美貌,這尊王後頭像一直被後世奉為古埃及最完美的雕像。在宗教介入雕塑之前,氏族社會的人們用繪畫和雕塑的形式再現生活。那個時候,文字的作用還很有限,適合表現生活的方式也隻有繪畫和雕塑。雕塑的材料,是隨處可見的泥土木頭或者石頭,相比而言,後兩種材料對技巧的要求要更高一些。

後期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金屬也成為雕刻的材料之一,不過古埃及青銅雕像的數量非常少,這和金屬的稀缺程度有關係。金屬的介入更有利於表現內容的細節,使被表現的對象表麵產生一種其他材質所沒有的光滑和細膩。至於貴重的象牙(也許那個時候的象牙一點也不貴重)就隻有在練習雕蟲小技時才能派上用場了。

古埃及的雕塑作品以人物形象居多,主要以人像和神像為主,其中的人像又以國王和王室成員雕塑為主,也有部分小官吏形象的雕塑作品。這些雕塑作品幾乎是同一種風格,神情威嚴莊重。一般可以分為行進式和坐式,行進式雕塑中人物左腿向前邁了一小步。而坐式雕塑則端坐在底座上。不管是行進式,還是坐式,都以正麵形象展示,頭部和胸部保持垂直,以眉心為軸線左右保持對稱。

古埃及人物雕塑大多是著色的,頭發、胡須和眼圈塗以黑色,衣服則全塗成白色。在男女膚色上也有差別,男人的皮膚是棕色的,女人則為淺棕色或者棕黃色。大型雕像的眼睛不作進一步的加工,而小型雕塑的眼睛則用黃銅做成,更高級的還可以飾以玻璃或者寶石。

《哈夫拉像》是一件很有代表性的作品,這個雕像的材質是閃長岩。畫麵中的國王神聖威嚴,腦後是一隻展翅的雄鷹。而在《拉胡泰普王子及妻子奈費爾特坐像》中則把女性的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座石灰石雕像中不僅在著色上奈費爾特和她的丈夫不同,在造型上她穿了一件性感的低胸裝,領口低垂,胸部豐滿。雕像線條陰柔,展示出一種女性曲線的美。

這些雕像的特征其實和宗教的影響有很大關係,他們的擺放地點大多是神廟或者祭廟等宗教場所。創作者在拿起鑿子的時候,根本沒有任何空間和選擇的餘地,他們甚至連頭像在人物雕塑中所占的比例都不能有絲毫的篡改,他們所做的工作並不是創作,而是把統治者腦海中的形象再現出來。缺乏自由發揮的空間扼殺了雕像作品的多樣化。而在陵墓中陪葬的一些小型雕像則不同了,墓主人下達的指令,隻是把他的管家和農奴形象放到他的墓葬裏,至於這個形象具體到什麼程度則沒有交代且無須交代了。

這種非命題性質的創作給雕刻者留下了充分的創作空間,這樣他就能把自己腦海中的形象再現到作品中來。因為創作的對象都是割稻的農奴、釀酒的女仆等等,他就無須遵循傳統的“正麵定律”了,也正是這些在當時看來非主流的雕像給我們留下了更多個性化的藝術作品。

《坐著的書記官》是這種個性化雕像中的代表作品。雕刻者截取了書記官日常生活的一個場景,用寫實的手法刻畫了一個拿著寫字板捏著蘆葦筆隨時準備聽從指令的小官吏形象。《坐著的書記官》是一座著色石灰石雕像,而同期較為著名的《村長像》則是一座木製雕像。雕像頭圓頸短,身材矮小肥碩,拿著手杖,一副監工派頭。之所以叫《村長像》並不是因為有什麼記錄說雕刻的對象是一位村長,而是因為參與發掘的工人感覺這個雕像酷似他們村的村長,所以以訛傳訛把一個監工形象的雕像叫成了《村長像》。一個古王國時期的木製雕像能被人認定是他們的村長,也證實了雕像的寫實風格。

一般地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特色,藝術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算是古王國雕塑風格轉變的分水嶺,埃赫那吞沒有轉變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卻改變了古埃及人的雕像風格。從那個時代發掘出的雕像可以看出,王室成員的雕像已經不再為了神聖化而舍棄真實性了。那個時代的雕像糅和了傳統雕像的單純和新加進去的自然主義風格。從出土的埃赫那吞的雕像可以看出,這位法老已經不再威嚴神聖了,他長著張長臉,厚厚的嘴唇,寬大的下頜,真實到後世的學者認為他患有“弗勒裏希氏綜合症”的程度。和埃赫那頓真實的醜陋比起來,王後納菲爾提提真實的美麗就隻能用“驚豔”這兩個字來概括了。著名的納菲爾提提半身像把她刻畫成了一個略帶病態的女人,纖細的脖頸仿佛無力負擔沉重的後冠一樣。雕像五官緊湊,形象傳神。我們同樣絲毫不敢懷疑她的美麗有任何虛假的可能。這尊雕像和傳統雕像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在於沒有基座,看來那個時期雕刻藝術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