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王國時期的雕像還改變了古王國時期一成不變的人體比例。在古王國時期雕像的發際到肩、肩到膝、膝到腳的比例為2∶10∶6,而到了新王國這種矮胖的比例變成了3∶13∶6,雕像也減肥變得纖細苗條起來。

新王國時期著名的雕像首推阿布辛博神廟的拉美西斯二世像,這四座雕像從規模到氣勢上完全可以代表新王國時期的雕像風格了。

除了人物雕像以外古埃及的動物雕像也極具特色,孟斐斯神牛廟前的神牛雕像和金字塔前的獅身人麵像都是可圈可點的曠世精品。

繪畫

古埃及的繪畫出現得非常早,最早的繪畫是畫在岩石上的岩畫,內容是他們經常捕獵的大型動物,如大象、長頸鹿和河馬等。這些岩畫隻是幾筆線條的描繪,表達的僅是一種神似,觀察的時候還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這是一幅新王國時期的古墓壁畫複原圖,描繪了一次家庭聚會。圖中人物的服飾鮮豔華麗,都是新王國時期的流行式樣,豐富的飲食也表明了當時社會的富裕充足。後期的繪畫出現在墓室的牆壁上,這和宗教中的“永生”有直接的關係。古埃及人不做風花雪月的詠歎,他們描繪的是自己在來世的生活場景。現實生活中的客觀印象在他們的腦海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所以,永生的世界中也有勞作、啤酒、禽畜和戰爭。

鵝鴨圖壁畫,第四王朝。在希拉奧波裏的一處墓穴中,發現了最早的一幅墓穴壁畫。畫麵的中心有六艘大船,大船四周有很多人和動物,姿勢各不相同。而在畫麵的右下方則是兩個正在搏鬥的戰士,其中一個被描繪成人頭向下的姿態,象征著這是一名戰敗者;而在左下方的勝利者用棍棒押解著三名俘虜。

在古埃及的繪畫作品中,押解俘虜的場景經常出現,也許古埃及的畫師把這個場景當成了戰爭勝利的定式。因為繪畫作品的功能是敘述事件和描繪永生而不是審美,所以古埃及人停止了藝術上的探索。從古王國開始到異族王朝幾千年的時間裏,埃及繪畫沒有大的進步。我們不能不說這種功能和實用性製約了繪畫藝術的發展。

綜觀古埃及的繪畫藝術,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古埃及的繪畫作品很像兒童的蠟筆畫。這沒有絲毫貶低古埃及繪畫藝術的意思。兒童的繪畫作品中能讓人更容易地理解他們的思想內容。如果讓他們解釋一下自己的繪畫,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繪畫語言中有更多抽象的東西,這是再三強調寫實性的成人作品中所沒有的。約公元前1450年尼羅河上的運輸船壁畫他們會為了更方便地表現而讓兩棵樹根對著根生長。他們會把水中的魚畫到水麵上來,他們把整張畫布都畫滿,在空白處填充上互不相幹的內容。他們更喜歡鮮豔的色彩,同時在一幅畫中使用盡可能多的色彩,讓黑、白、灰、紅、粉、棕、黃、藍、綠等顏色充斥整個畫麵。

漁獵圖這在古埃及的繪畫作品中都展示得淋漓盡致。

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這一點。在美杜姆的第四王朝的王後墓裏有一幅著名的壁畫,有人把他叫《美杜姆的六鵝圖》。這幅壁畫據稱是古埃及繪畫作品中的精品之作,罕有的寫實風格。而同樣是這幅壁畫有的書中卻把它叫成《群鴨圖》。鴨和鵝的區別自不必細說,隻有也隻有兒童的繪畫作品中我們才無法區分畫麵中的家禽是鴨還是鵝。

還有一個特點是在寫實基礎上的誇張。在一張表現埃赫那吞的女兒幼年生活的壁畫中,兩個赤裸身體而且剃著光頭的公主就都凸兀著一個冬瓜一樣的後腦勺。在兒童繪畫作品中就經常表現為突出某一特征對這一特征進行放大的情況,而且這幅畫的基調是鮮豔的紅色,也不知道長大了的公主見到這幅畫會不會感覺難為情。

在構圖上古埃及的繪畫還是中規中矩的。比如畫一麵牆上的壁畫,他們先用長線把牆分成幾個層次,每一個層次上的內容互不侵犯。很多地方則是把主要的人物放大讓他占據整個牆麵,空白處則用小的畫麵敘述的情節填充,或者寫上一些象形文字,總之他們不會像中國畫那樣留下大片的空白。

在中王國時期有一幅著名的壁畫叫《牧羊圖》,在前後景上分了兩個層次算是一種創新。這幅畫的前景是一個牧人正拿著一束草去喂一隻趴著的羚羊,後景是一隻調皮的羚羊正在被另外一個牧人拽著犄角往後拖。羚羊使勁地往後退而牧人則使勁地往前拖,兩力正好平衡,形成一種動態的靜止。

到新王國時期繪畫藝術逐漸沒落,已經缺乏可圈可點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