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部分(1 / 2)

第六十一部分

明尼蘇達的印第安人的建築

明尼蘇達的印第安人,是達科他人和奧吉布瓦人。他們先前居住的,是一種帶有框架的小棚屋。先用木頭搭建好小棚屋的框架,再鋪上大張的樺樹皮,用木條釘住,這樣就使房屋的框架富有彈性。屋裏的床鋪,是用樹枝搭成的,上麵再鋪上毯子或獸皮。屋子中間是火塘,火塘的頂上,要開一個放煙的小洞。一屋裏住著兩三戶人家,他們都是一大家人。

後來,他們被入侵的歐洲人逼迫到了草原上,開始整日地放牧馬群,四處遷徙遊走,不能在一個地方安居,便發明了一種皮帳篷。皮帳篷的框架,是用13根5至6米長的木杆做成,細的一端綁係到一起,粗的一端張開,分支在大地上,並進行固定。然後,再把鞣製的野牛皮,一張張地縫合到一起,待有帳篷框架大小時,便把它蒙罩到木頭架上,進行固定,用帳篷釘牢牢地釘到地麵上。帳篷頂端再開一個口,加披一塊衣服領狀的皮革,開的口背著風向,使帳篷裏的煙能打裏麵飄忽著冒出來。帳篷裏能容10人左右,直徑大約為3米。地上,都鋪著幹草,床鋪和火塘靠著牆邊。帳篷底部開一個洞,用來方便人的進出,再掛上一張獸皮,做為門簾。這樣的篷帳簡易輕便,易於拆卸搬挪,一但需要轉移地方,隻需把篷皮卷起,杆頂仍舊結紮在一起,一分為二地搭掛在馬的兩側,其它東西馱在馬或狗背上,說走就走,說拆就拆,說搭就搭,方便得很。

平原上的印第安人的建築

居住在平原上的北美印第安人,他們的房屋,一般有三種樣式:一種是帶有封閉院落的多層平台式的房屋;第二種是由若幹層階梯狀層層升高的金字塔形層樓(房屋的中心為最高點);再有一種,便是帶有許多平台平行排列在一起的很多房間。

這種房間底層寬闊,沒有門窗,成為整個樓的第一層平台。第二層是一些比較狹小的房間,它們所構成的是第二層平台。第三層是最高層,是一些比第二層還小的房間,形成第三層平台。人們需要踩著梯子,從一層平台去往另一層平台。

北美印第安人的村落,都有專門用來進行祭祀、宗教和部落會議等儀典的公用房屋。這樣的大房屋的牆壁,有的是用土坯(幹草切碎和濕泥,用模子鑄出)建造,也有的是用沙石建造的。

北美洲印第安人的藝術

北美印第安的藝術,帶有明顯的原始宗教色彩和軍事生活特征,也帶有自然環境的重要因素。

音樂

生活在大草原和平原上的印第安人的音樂,還處於音樂初期的簡單時期,這從它的節奏上,便能夠明顯地感覺到。歌曲從大體上,可分為宗教歌曲、詩詞歌曲和高音歌曲,伴奏主要用單鼓(用生皮做成的一種直徑025毫米至05毫米的樂器,用於獨唱和小型合唱)、低音鼓、兩麵鼓(用於伴奏大型舞蹈)等。印第安人在傳統節日和好友重逢時,要唱《歡迎曲》;為熊演唱時,要唱宗教歌曲《熊曲》(熊被視為最強壯的神、最可愛的動物)。人們在唱宗教歌曲時,要聚在一間用樹枝搭成的神聖小屋裏歡宴,並徹夜地歌唱,還把幹肉餅等各種食物獻祭給熊。《草原舞曲》是流行歌曲(先由戰士歌唱,後演變為表演者的旅行歌唱);《棍棒球》約有100首,是人們遊戲時唱的歌曲,也是最流行的歌曲。這種遊戲的主持人,往往是由巫醫、年長者或專門小組擔任,無論男女都能參加,但女人隻能是唱歌或觀看。參加遊戲的人,可以在2人到20人之間,分做兩組,麵對麵地盤坐或跪坐,有10個棒球立在雙方中間,有一方中的一個人,手裏握著兩個圓筒狀的骨物(其中一個有黑線,握在手裏看不見),圍著對方不停地轉,讓對方猜有黑線的穀物在哪隻手中,剩下的人,合著《棍棒曲》的節拍,拿棒子拍打著對方前邊的長板。如果猜中了,對方便要贏去一根棍棒和兩個骨物;如果對方猜不中(一定時間之內),握骨物者就會贏得兩個棍棒,遊戲如前繼續,一直到有一方的棍棒全部輸光為止。不同的《棍棒曲》,快慢的節奏也有所不同。

生活在接近北極的印第安人,鼓是他們最主要的樂器(唱歌時也要擊鼓);他們還有用鳥骨做的長笛,用樹皮做的哨子,和拿草莖製做的笛子。歌曲(往往隻是作為舞蹈的伴奏)從內容上,可以分為情歌、頌歌、祝歌、戰歌等。圖瓊人幾乎人人都喜歡唱情歌,表達著他們愛情的浪漫或情人之間的思念;頌歌主要是歌唱大自然,或是對自己家鄉的讚美;祝歌主要是在婚宴和哀悼會上唱的;哈恩人在作戰時要唱一種戰歌,用以激勵戰士勇敢殺敵。

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