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部分(2 / 2)

著名的太陽舞,是生活在草原和平原上的印第安人最重要的舞蹈。跳舞的人,在跳舞時要目不轉睛地看著太陽(太陽舞由此得名)。舞蹈是在夏天舉行,但要準備一個冬天和一個春天(是世界上準備時間最長的舞蹈),實際上它完全是一種祭儀。在漫長的冬天裏,他們都在作舞蹈的準備,要進行齋戒,要在特定的帳篷裏沐浴(避免災禍對人的侵害)。在夏天降臨的時候,舉行舞蹈的日子也來到了。舞蹈的場地,要先用木杆圍起一個圓形的場地,中間豎起一根“太陽柱”,上麵掛滿了小布條、皮塊和羽毛(以此表示向太陽獻祭)。柱子的下麵設一座祭壇(用野牛的頭蓋骨砌成),一位用皮帶穿過皮肉的獻祭者(發過誓)高吊在太陽柱上。跳舞者伴著舞曲和手鼓的節奏,在場子中不停地舞蹈。

舉行這種舞蹈,一般要連跳三天。

北美印第安人,還有很多與農事、狩獵、作戰和娛樂有關的舞蹈。一些部落在公布法規(狩獵法規或地區法規)時,要跳“狗舞”;不少部落跳“野牛舞”(為獵野牛順利);阿勃薩羅卡人和西克西克人播種煙草時也要跳舞。易洛魁人在編玉米辮子興奮了的時候,邊吹打著樂器,邊要跳起舞來。在度過播種節、草莓節、青玉米節、收獲節和楓樹節的時候,人們也都是載歌載舞。婦女在戰士出征歸來時,伴隨著板鼓聲、笛聲、歌聲及各種響器,要跳發帶頭舞(群舞或獨舞);

平原地區的印第安人,在社交娛樂活動中,流行跳“貓頭鷹舞”(一對對同性的舞伴,手挽手排成一個大圓圈;有時婦女單獨組成一個大圓圈,男女一律都向左邊跳,待移動到轉彎處再向右轉,這時,每對舞伴還可以自由發揮出些舞蹈的花樣來。這種舞的舞步跨度小,為慢中速)。

太平洋沿岸的印第安人,喜歡跳吃人舞、哀悼舞、回聲舞、酋長舞、麵具移交舞、雷公鳥舞等(主要與宗教和維護特權有關)。誇扣特爾人(溫哥華島)的雷公鳥古裝舞,是典型的體現維護傳統特權內涵的舞蹈。參加舞蹈的人,都要戴著象征家族傳統特權的各種圖案的麵具(一代代傳下來的)。舞蹈有的是表現祖先冒險的故事,有的是表現祖先與神話,或與夢中的人交往的故事。

戲曲

太平洋印第安人的酋長議事會上,都要表演戲曲。它除了娛樂功能以外,還能夠提高個人的威信(如果哪個人表演了動物或神話中的人物,這人就立刻提高了威信)。如:卡列爾人有一出馴鹿的戲曲,如果有誰能在宴會上扮演了一隻北美馴鹿,他就能穿上長袍,並從叔叔那裏繼承貴族的稱號。

馴鹿是一出兩幕戲,第一幕,客人在宴會上正歡聚時,突然聽到槍聲,一隻美洲馴鹿,突然從森林中跳出來,向後門走去,接著又出現了兩個獵人,緊隨其後追擊而去;第二幕,客人們正在聚會,馴鹿驀地從窗外跳入,走到客人們的中間,卻又忽然消失了。演出後,馴鹿的扮演者,便受到眾人的景仰。

演出宗教戲曲時,大都是在夜晚。大廳中燃起篝火,隨著火光的漸暗,一隻狼(演員扮演),大聲地吼叫著出現在眾人麵前,並圍繞著大廳遊走著(代表著一種圖騰、超自然力量)。這時一些動物(用繩子製動的木雕),奇異地從屋頂上走下,又在秘密的地下門裏消失。觀眾覺得恐懼並神奇,目不轉睛地盯著它們,感覺到這是一種神的力量,便從心底相信一種超自然的世界真實地存在著。

貝拉庫拉人的戲曲,表現的是一種超自然的力量。戲曲的開始,是在場地的中間先放置好一個木偶,它代表著自然母親。她的前麵是灶火,一個精靈(演員伴演的妖魔)圍著火跳舞。它在窗後消失後,場上是一片被北風摧殘的灌木(一些矮小的演員扮演)。在春風的吹拂中,各種植物開始複蘇、生長,柳樹吐出了嫩芽,粟、草、木棉、白楊……(演員扮演),都開始伸枝吐綠,展示了春天的到來。這種戲曲,雖然有些簡單、粗糙,卻充滿了純正,展現著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表現出了印第安人最初的道德標準。

裝飾

北美印第安人創造性的造型、繪畫、雕刻藝術,充分體現了他們天才和獨具匠心。

大草原上的印第安人,已經有了很高的裝飾藝術。他們用豪豬鬃或小玻璃珠,在皮上繡花,或者繪滿圖畫。繡花和繪畫,都製成幾何圖形,每一幾何的圖案,都有著特定的名稱和意義;在整體的結構上,也表現出一種象征或情節,大多表現的是軍事內容。人們在鹿皮鞋上刺繡(描繪穿鞋者的軍功),在煙鬥盒和煙袋上刺繡,在帳篷和衣服上都畫滿寫實圖形。

北美洲印第安人的手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