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部分
從曆史的角度看,沒有任何一條理由可以假定中美洲的瑪雅文明與其鄰居之間有著一成不變的邊界。相反,種種跡象都表明:它們在時間長河中經曆了持續不斷而又無比巨大的改變。無論政治還是經濟和社會甚至氣候和環境上的麵貌,都發生了許多變化。
在我們今天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瑪雅地區,大致可以按地形、氣候、植被的類型不同,劃分為三大塊,由南向北依次是高地、低地和平原。
高地:由沿太平洋的高山組成,在今危地馬拉,海拔高處較為寒冷,覆蓋著鬆樹。現在還居住著近200萬瑪雅遺民,據說在四五千年前就產生了最早的瑪雅農業文明;低地:是以佩騰湖為中心的流域盆地,也包括一些周邊穀地,南部是一大片草地。在雨季,許多湖泊可以連成一片。在盆地外穀地的山坡上森林茂密,有著古代瑪雅人的石頭城市;這一帶物產豐富,幾乎可以找到所有的中美洲作物品種和野生動植物。整個地區溫暖濕潤,雨季較長,旱季降水也不少。石灰岩是較好的建築材料,另外還產花崗岩。可以說,古瑪雅巨石僵築的三個必備條件(石器和木質、纖維等建築工具,石灰,做沙漿用的礫石)在這一地區都具備。最早的瑪雅石建築群烏夏克吞城在此發現,這裏是瑪雅文明古典時期的中心。平原:由南向北逐漸過渡到平原,高大的樹木變成低矮的灌木叢。腐殖土較淺,到處可見裸露的天然石灰石,地表水極少,幾乎沒有湖泊、河流,氣候非常幹旱。瑪雅後古典時期文明中心,如奇岑伊紮城,依靠天然蓄水穴井。這一大片地區大約公元5世紀才開始從東部移來瑪雅文明,繁盛期約在10至14世紀。
瑪雅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異常豐富多彩,從霧氣蒙蒙的熱帶叢林到靠近沙漠的穀地到寒鬆覆蓋的高地,無所不有。如果更貼近地觀察,那麼,即使是乍看無法打破的低地叢林地帶,也還是能夠分解為氣候、地誌、植物和動物不盡相同的碎片。
這樣的自然生態給瑪雅文明提出了許多生存和發展的課題。瑪雅先民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結果,就是創造出了多姿多彩、不同凡響的瑪雅文明。
既然瑪雅地區並不能十分嚴格地確定,那麼,它的主人呢?誰是瑪雅人?傳世的雕刻、繪畫中,瑪雅人都有著誇張的麵部特征:扁平額頭、鷹鉤鼻子、厚厚的嘴唇。今天的瑪雅遺民雖說也略有這些特征,但決不那麼鮮明。他們是相貌不錯的蒙古人種,但與他們的中美洲鄰居並沒有太多的生物學差異。所以,沒有必要過多去研究他的身高、肩寬、臂長、顱指數、血型之類的項目,在這些方麵得不到直截了當的“血統證書”。
瑪雅人是按著他們的語言來定義的。在今天,仍有數百萬人說著他們祖先的語言。盡管瑪雅語族係眾多,這是多樣的地理環境使他們分處各地導致方言變異的結果,但是統一的瑪雅語族無疑是他們最好的種族和文化的紐帶。說瑪雅語的人可能用來表示瑪雅曆法中各個月份專名的象形文字。正是這一地區最早的定居者,作為真正的主人,他們在這塊領地上留下了數千年文明遺跡。從文化的統一性來看,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曾有任何其他民族控製住這一地區。即使是16世紀西班牙人征服以後,除了少量殖民城市據點之外,近乎500年的殖民統治也未能改變這一事實:說瑪雅語的人民占據著這塊土地的大部分地區。這一群瑪雅人從古到今都在這裏繁衍生息。他們的語言和他們的文化都保持了相當程度的穩定性。他們是很特殊、很不簡單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