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部分
科 學 藝 術
“黃金國度”中的文明
印加文明是美洲大陸最大的文明中心南美中央安第斯山脈高原的印加人創造的印加文化,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最大的中心,被後人稱為“新世界的羅馬人”。印加人是生活在安第斯山區,即現在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秘魯和智利北部一帶的印第安人。印加人是奇楚亞語係的部落之一,印加最高統治者權威極高,被視為太陽的化身,被尊稱為“印加·卡帕克”,本來含義是“首領”或“大王”的意思,現在意為“太陽之子”。每當最高統治者出巡時,臣民須匍伏道旁迎送。西班牙人到來後,簡單地以“印加”一詞指稱這個國家及其居民,至今已是約定俗成了。早在公元前l000年左右,生活在今秘魯和玻利維亞高原地帶的印第安人就已進入了定居農耕的階段,並創造了一係列古文化,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納斯卡文化、莫契卡文化、提亞華納科文化、瓦裏文化、契姆文化等。人們一般將這些文化統稱為前印加文化。
後來的印加人原為印第安人中克丘亞人的一支,居住在秘魯南部高原,以狩獵為生。幾乎像所有的古代國家一樣,印加帝國的來曆也是一團神話的迷霧。據傳說,有一段時間,秘魯的古代居民生活在一種無政府的混戰狀態中。不忍心看到這種墮落的太陽神,把自己的一雙兒女曼科·卡帕克和馬馬·奧克約派了下來,向居民頒布戒律和法規,並教他們如何理智而文明地生活。
這兄妹倆同時也是一對夫妻。他們帶著太陽神父親交給他們的一個金楔子,於公元1000年左右(一說為公元1200年)率領部落向北遷移,他們穿過了環繞喀喀湖的高原。最後到達了庫斯科地區,這個金楔子能夠輕而易舉地進入地下的地方,就是他們所要尋找的棲息之地。在進入庫斯科山穀不久,他們發現了目的地,因為,那個楔子進入了地下,而且永久地消失了。
比爾卡諾塔河(現稱烏魯班巴河)穿越印加人的聖穀——庫斯科峽穀,流經南美洲的古都庫斯科地區,再經已消失的神話般的馬丘比丘城,然昌昌古城遺址位於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莫地區,從現存的殘垣斷壁仍可以看出當年的繁華景象。後與烏卡亞利河彙合,最後注入亞馬孫河。
從此,曼科·卡帕克和馬馬·奧克約就在此定居了下來,並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張,占領整個庫斯科河穀。13世紀,印加部落開始崛起,在庫斯科穀地建立了很多個小國。印加國本名叫“塔萬廷蘇龍”,意為四方之地,首都是庫斯科。全國按方位分為四大行政區,名叫:“蘇龍”,它們是:西北方位叫欽查蘇龍,包括厄瓜多爾、秘魯北部和中部;西南方位叫庫蒂蘇龍,包括秘魯南部和智利北部;東北方位叫安蒂蘇龍,包括東部森林和烏卡亞利河一帶;東南方位叫科亞蘇龍,麵積最大,包括現今玻利維亞大部分國土、阿根廷西北山區和半個智利。
15世紀起印加勢力強盛,極盛時期的疆界以今秘魯和玻利維亞為中心,北抵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南達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魯南部的庫斯科。公元15世紀中葉,印加人在部落聯盟的基礎上,建立了印加古國,並逐漸形成了強大的帝國。
傳說印加在亡國前共曆12個統治者,15世紀初第8代王維拉科查(?~1437在位)時,印加人的勢力在安第斯山地區逐漸強大,從這時起印加人有較確切的曆史編年。隨著印加國勢日漸強大,到了第9代王帕查庫蒂(1438~1471在位)時,開始對外發動戰爭,先後征服了阿班凱、昌卡、卡哈馬卡、納斯卡、利馬、契穆等,疆域在不斷地擴大,向北已經擴展到基多;向南,到了毛萊河。印加人最終征服了整個印第斯山中部地區,建立起了強大的印加帝國。其子托帕·印加·尤潘基(1471~1493在位)征服奇穆文化地區(今厄瓜多爾),後又擴張到秘魯南部沿海地區。到了16世紀初,11代王瓦伊納·卡帕克(1493~1525在位)時,印加人征服整個安第斯地區,建立起強盛的國家,版圖已經擴大到麵積200多萬平方公裏,形成了南北4000多公裏,人口600多萬的美洲空前強大的帝國。在瓦伊納·卡帕克的統治下,帝國達到頂峰。
印加帝國是一個早期的奴隸製國家,國家以庫斯科為中心,向外分為四個區域,每個區叫作一個蘇龍,蘇龍以下分若幹省,省以下分若幹愛利尤(相當於氏族或氏族公社),通過驛道、驛使來管轄地方的官吏和事務。為鞏固政權,印加帝國製定了法律,並把部分征服的部落遷移異地,還推行統一的語言,把“奇楚亞語”定為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