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部分(1 / 3)

第七十一部分

印加人的農業

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間的石器時代,在綿長亙古的安第斯山中,居住著眾多的印第安人。由於氣候的影響,他們大都居住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區。安第斯山中部的地區,氣候幹燥,降雨量極少,又沒有長江大河流過,沿海地區由於缺水而造成大片的沙漠。梯田隻有在山間有溪水流過的高山穀地和半山地,才可以種田。海拔4000米的高山草原,也曾經有人在那裏生活過。

到了公元6世紀,安第斯山區以及周鄰沿海一帶,生活著100多個部落,最大的有克丘亞、艾馬拉、莫契卡和普基那等。

印加人生活在安第斯山脈的各個穀地裏,坡陡山峭。一進雨季,雨水便順著山勢傾瀉而下,把田地的土層衝走,隻剩下一片裸露的岩石。而到了旱季,卻又幹旱缺水,莊稼難以生長,印加人於是便努力地開始修築梯田,一方麵用以保持水土,一方麵又可擴大耕地麵積,同時提高種植技術,在有限的土地裏進行精耕細作。

他們修築梯田的辦法,是在坡前和兩側,先砌起三道堅固的石牆,稍向內有些傾斜,用以支撐泥土的重量。然後,再用泥土填平,形成平整些的梯田。在這梯田的上麵,再建起第二塊、第三塊……,一層層的梯田沿山而上,修遍整座的大山,每個山丘都像是層層的台階,十分壯觀。

同時,印加人還挖掘並用石板修築灌溉渠道,把水從山溪引入渠中,再灌溉進田裏,既能把水引到很遠的地方進行灌溉,又防止了水土流失。修建梯田和遠程水利灌溉工程發達,最長的水渠長達113公裏。後來進入印加帝國時期,國家任命專人負責這項水利技術。他們修築的這些水渠都極為堅固,許多至今仍然完好。

印加人的耕地,全部都是用人耕作。耕具主要是用“塔克利亞”──一種長一米八的木橛。木橛頂端安裝有青銅的尖頭,在尖頭的上麵約30厘米的地方,鑲著一個橫突,作為踏腳的地方。翻地的時候,用腳踩著橫突,便能使尖頭插進地裏,旋轉一下拔出,用以進行深耕。這種木橛,至今仍然在秘魯的部分山區在使用著。婦女們則用一種名叫“馬卡納”的錘子打碎土塊,用鋤頭“拉烏卡內”掘孔和培土。她們使用的工具,還有青銅齒鐮等等。

人們要給玉米施肥。在庫斯科穀地和附近高坡,他們給玉米施人糞——這是上等肥料。平時,人們要把糞曬幹碾碎,等到播種時候使用。氣候寒冷的科勞地區,無法種植玉米,他們就飼養羊駝和駱馬,但不用於耕作。人們主要使用他們的糞便種植馬鈴薯等作物。在沿海地區,人們使用海鳥糞做肥料。那裏的鳥碩大,糞便多,有時堆得像小山一樣。人們都保護著這些海鳥,嚴禁人在鳥的繁殖季節進入這些島嶼,對違規和殺害鳥的人都要處死。

印加王把這些島嶼都劃分給各個村子,各村莊再根據施肥的需要劃分到人,對侵占他人和不按需要量肆意亂取糞肥者,均給予嚴懲。

印加人重視農業,主要農作物是玉米。除種植玉米外,印加人還培養出了芋、珍珠樹、馬鈴薯、木薯、番薯、木瓜、南瓜、胡瓜、花生、番茄、菜豆、菠蘿、可可、辣椒、草莓、栗棒以及龍舌蘭、胭脂、蘭錠等40多種作物,這些當時在舊大陸還沒有。

印加的土地屬印加王所有,支配的權力卻在愛利尤(相當於氏族)。耕地分為三個部分:太陽神土地、印加土地和公社土地。這些土地都是由農民共同耕種。太陽神的土地收獲後歸祭司,供祭司和宗教活動使用;印加土地的收獲歸國庫即王室所有;公社的土地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儲備之用,如公共活動和賑濟孤寡等;另一部分分給家庭。沒有子女的男子可以分得一份“份地”,待有了孩子後還可再分得一份。若生的是女孩,便隻能分得半份的“份地”。除了“份地”外,每個家庭還都有一塊世襲的土地,如園子、宅基地等,這實際上是屬於私有的土地。各公社除了耕地之外,還有牧場,還有一些休閑的土地。

耕種者要首先耕種太陽神的土地,再去耕種孤兒寡母、老弱病殘和服役士兵的土地,然後再耕種自己的份地,再後是首領的土地,最後是印加王的土地。如果有人先耕種了首領的土地,便要處以絞刑。耕者自備食物,如果缺少種子,可由公社的儲備中供給。

印加人的文字

公元前1200年的古印加人創造了當時最偉大、最輝煌的古代文明,古印加人能夠修建複雜的道路,能夠用石頭修建縫隙中連刀刃也插不進去的房子,他們還有一套複雜的管理部落的控製係統。但是,令後來的學者疑惑不解的是,古印加人並沒有一種像其他民族一樣的書麵語言。他們沒有留下文字遺跡,所以,印加人有無文字的問題,長期處於史學家們的爭論之中。從已有的確鑿證據,印加人隻存在著一種幫助記憶的手段──“奇普”。至今我們所知道的所有用於日常交流的文字體係都是書寫、繪製或者雕刻在平麵上。而奇普與這些文字完全不同,是由一些三維立體的繩結組成的。長久以來,人們都將這種古印加人的繩結當作是一種裝飾品。在20世紀20年代,曾經也有科學家稱這種繩結就是古印加人計數的一種方法,有人將這稱作是古印加人的算盤。研究發現這種繩結都是由棉花或者羊毛製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