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薑尚

薑太公像生卒年不詳。薑姓,呂氏,名望,字牙,一說字子牙,東海人,據說是炎帝的後代,商末周初的傑出政治家,周朝最重要的開國功臣。他學問淵博,先前曾在商紂手下做事,老年時巧遇周文王,被封為國師,此後便協助周文王實行仁政,廣招人才,和悅百姓,並向外征討了西方的犬戎、密須和黎國等,使周的勢力逐漸強大,為伐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文王逝世後,武王繼續重用薑尚。在薑尚的輔佐下,武王舉行了盟津會盟,此後又發動牧野之戰,最終一舉消滅了商朝。周王朝建立後,他被封到齊國,成為齊國的始祖。他治國賞罰分明,又努力發展漁業、鹽業和手工業,使齊國成為諸侯中的富國。傳說他100多歲才去世,葬在鎬京。他在當時就有太公之稱,所以後人都習慣地稱他為薑太公。

管仲

管仲像(?~前645)名夷吾,字仲,安徽潁上人,春秋初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他早年曾經營商業,後輔佐齊桓公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麵的改革,製定了一係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製,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他實行租稅改革,合理征收賦稅,減輕農民負擔,並運用國家力量發展鹽鐵事業,增加財政收入;在軍事上,他發展了民間武裝力量,並統一軍政的領導;在外交上,他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獲得了外交的主動權。他秉政的三年,齊國國力空前強盛,成為當之無愧的春秋五霸之首,他也因此而成為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之一。

孫武

孫武像(約前551~?)字長卿,原齊國樂安人,後來到了吳國。春秋時期的名將和偉大的軍事理論家。孫武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齊國名將,家庭的熏陶使孫武非常熱愛軍事。當時,吳王闔閭剛奪得王位,一心想擴充軍備,建立霸業,急需統兵征戰的大將之才。大臣伍子胥推薦了孫武。公元前506年,吳王拜孫武為將,率3萬精兵攻打楚國。孫武大展雄才,五戰五捷,以3萬人勝20萬楚軍。公元前484年,孫武輔佐吳王夫差在艾陵之戰中戰勝齊國,從而使吳國國威大振,在兩年後的黃池會盟中取代晉國成為霸主。孫武不僅戰功顯赫,還給後人留下一部不朽的軍事名著——《孫子兵法》,這部兵法對中國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曹操親自為《孫子兵法》作了係統的注解。孫武也因他在軍事上的傑出才能和成就而被後世尊崇為“兵聖”和“兵家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