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秦始皇

(前259~前210)名嬴政,戰國時秦莊襄王之子,秦王朝的創建者,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他繼承秦國王位後,延續了自秦孝公以來變法革新、獎勵耕戰的一係列政策,並采取李斯等人的建議,遠交近攻,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的局麵,創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統一天下後,他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廢除了自商、周以來的分封製,實行郡縣製,並在全國統一了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還築長城,修驛道,北擊匈奴,南定百越。這些措施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基本格局。但是,為了加強統治,他實行殘酷的專製主義和嚴刑苛法,並焚書坑儒、大興土木,鉗製文化和思想,使人民痛苦不堪。他死後不久,秦朝就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並在不久後滅亡。他既在曆史上留下了顯赫的功勳,又是臭名昭著的暴君,因此後人稱他為“千古一帝”。

漢高祖

劉邦像(前256~前195)名邦,字季,泗水郡沛縣(今江蘇沛縣)人,西漢開國皇帝。為漢王4年,在帝位8年。他原本是秦朝泗水亭長,大澤鄉起義爆發後率眾起義,稱沛公,後投奔項梁,逐漸成為反秦的主力之一。公元前207年,他率軍攻入鹹陽,秦朝滅亡。此後他被項羽封為漢王,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4年之久的楚漢之爭,最終打敗項羽,平定天下,建立了漢朝。初建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在位期間,采取了諸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與民休息、豁免徭役等重要措施,對安定民生、恢複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還修改《秦律》,製定《漢律》九章,定算法、曆法和度量衡,並翦除異姓諸侯王以加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公元前195年,他在平定英布叛亂中胸部受箭傷,後創傷複發而死,終年53歲。死後廟號為太祖,稱高皇帝,曆史上習慣稱他為漢高祖。

漢武帝

(前156~前87)名徹,漢景帝第三子,在位54年。漢武帝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統治期間,中國的封建社會達到了空前的鼎盛時期。他頒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建立察舉製度,設立太學,鞏固了封建中央集權;他北擊匈奴,南滅南越,兩次遣張騫出使西域,並開辟了自長安到歐洲羅馬帝國的“絲綢之路”。還實行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等政策,使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文化上,他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從此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劉徹的這一係列措施,使西漢帝國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但他後期變得好大喜功起來,不但舉行數次勞民傷財的封禪儀式,還沉迷於長生不老術。後元二年(前87)二月,劉徹外出巡遊,到達扶風(今陝西興平)時,得病。不久,劉徹病死於巡視途中,廟號為世宗,諡號為武帝,葬於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8.5千米處)。

霍去病

霍去病像(前140~前117)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他是大將軍衛青的外甥,從小隨舅父習武,騎射、擊刺技藝超群,智勇兼備。17歲即為漢武帝侍中,同年隨衛青出征匈奴,任驃騎校尉,率領800精騎長驅數百裏,突襲匈奴後方,斬殺匈奴兵2028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並殺死匈奴單於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被封為冠軍侯。霍去病一生6次領兵出擊匈奴,均大獲全勝而回,殲滅匈奴11萬多人,降服匈奴4萬餘眾,開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對漢朝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漢武帝在京師長安為他建造了豪華的宅第,他卻說:“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元狩六年(117),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