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漢光武帝
(前6~57)名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22年。王莽末年,先後爆發了赤眉、綠林起義。22年,劉秀在春陵(今湖北棗陽南)起事,組織了“春陵軍”,並在促使新莽政權覆滅的昆陽之戰中立下了大功。此後劉秀的勢力逐漸壯大,並最終與農民軍徹底決裂。25年,劉秀在鄗縣(今河北柏鄉北)稱帝,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他用了十幾年時間,先後削平群雄,完成了統一事業。在位期間,他致力於整頓吏治,淘汰冗員,加強專製主義中央集權,並采取減輕賦稅、釋放奴婢等措施來安定民生,恢複殘破的社會經濟。在他統治期間,社會生產得到了發展,國力得到恢複,史稱“光武中興”。
曹操
曹操像(155~220)名操,字孟德,小名阿瞞,三國時期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魏國的實際奠定者。曹操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有“奸雄”之稱。他年輕時鎮壓黃巾起義有功,升為濟南相,後來將漢獻帝劫持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並頒布“屯田令”,大力發展生產,不斷壯大勢力,先後滅掉呂布、袁術、袁紹等諸侯,統一了北方。但208年於赤壁敗於孫劉聯軍,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麵。216年,曹操受封為魏王,4年後病逝,葬處不明。死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還是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與兒子曹丕、曹植並稱“三曹”,其詩歌蒼涼雄健,為“建安風骨”的代表。
諸葛亮
諸葛亮像(181~234)字孔明,琅琊郡陽都(今山東沂水)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輕時隱居於南陽隆中,被人們稱為“臥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對”中,為以後的蜀漢製定了總的戰略。此後他協助劉備、孫權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然後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鼎足而立。劉備稱帝後,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後主劉禪即位後,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又兼任益州牧,掌管蜀漢的軍、政、財各方麵事務。他七擒孟獲,安定了後方,並先後6次北伐,意圖驅逐曹魏,恢複中原,但都因力量相差懸殊而未能成功,最終在六出祁山時病卒於五丈原,諡忠武侯。諸葛亮生前用兵如神,善於治軍,留下了空城計、火燒藤甲兵等戰例;他恪盡職守、忠心耿耿,被後代封建統治者推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君典型。
孫權
(182~252)字仲謀,三國時吳國的開國皇帝。在位31年。孫權繼承父親孫堅、兄長孫策在江東創下的基業,在張昭、周瑜等人的扶持下搜羅人才,勵精圖治,成為江東的實際統治者。208年,孫權與劉備合作,在赤壁之戰中孫權像大敗曹操。不久,又聯曹反蜀,派呂蒙襲殺蜀漢大將關羽,奪取荊州,並在此後的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222年,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不久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孫權在位期間,曾在吳國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加強對山越地區的管理,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還派人進行大規模的航海活動,加強與夷洲(今台灣)等地的聯係。252年,孫權因病不治而死,死後被追尊為大帝,葬於蔣陵(今江蘇江寧鍾山南麵4千米處)。
隋文帝
楊堅像(541~604)名堅,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隋朝開國皇帝,在位24年。他本是北周隋王,581年,他廢黜9歲的北周靜帝宇文闡,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後改為長安。楊堅稱帝後,先後滅梁、陳,統一中國,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300年的分裂局麵,並奠定了這以後中國幾百年的統一局麵。隋文帝是曆代帝王中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間輕徭薄賦,繼續推行均田製,使隋初的社會經濟呈現繁榮景象。他廢除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製,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製,開創科舉製,以考試取士。這一係列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使隋王朝得以鞏固、強盛。604年,他被次子楊廣謀殺,終年64歲,葬於泰陵(今天陝西城縣西南1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