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魏征

(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我國古代以剛直不阿、勇於犯顏進諫而聞名的大臣。他從小父母雙亡,曾出家當過道士,隋末農民起義爆發後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並隨李密降唐,後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玄武門之變以後,由於被李世民器重而任命為諫議大夫,後任秘書監、侍中,封鄭國公。魏征為人耿直,敢於抗顏直諫,據理力爭,從不委曲求全。他在任期間前後陳諫二百餘事,多次規勸太宗以隋亡為鑒,居安思危,薄賦斂,輕租稅,與民生息,為貞觀之治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還奉命主持編寫了《隋書》、《周書》、《梁書》、《陳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他的思想和行為已經成了封建政治家的典範,為曆代所讚賞和遵循。

唐太宗

唐太宗像(599~649)名世民,唐高祖李淵次子,在位23年。他曾經策動李淵起兵反隋,唐朝建立後,他領兵南征北戰,先後消滅了劉武周、王世充等割據勢力,逐步統一了全國,是唐朝的實際開創者。626年8月,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並逼迫高祖讓位,由他即位稱帝,是為唐太宗,第二年改年號為“貞觀”。他即位後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並且進行了一係列政治、軍事改革,把一個民不聊生、邊患無窮的中國,建設成一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國家,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強昌盛的封建國家,史稱“貞觀之治”。他也成為曆代帝王中傑出的政治家之一,是後世帝王的楷模。649年,李世民患痢疾而死,終年51歲,葬於昭陵(今陝西禮泉東北25千米的九宗山)。

武則天

武則天像(624~705)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在位16年。她本是唐工部尚書武士彠之女,14歲時被選入宮,為太宗才人,太宗死後通過各種手段成為高宗皇後,逐步掌握了國家權力,並於690年9月廢黜睿宗,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自尊號為“聖神皇帝”。在稱帝後,她采取重用人才、獎勵農耕、管束親近者等有力措施,並一舉收複了被吐蕃侵占達22年之久的安西四鎮,並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設置北庭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分轄天山南北等地。她的這些措施有效地維持了社會的安定,使得社會經濟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而雄厚的基礎。她執政中國實際長達半個世紀,後病死,終年82歲,葬於乾陵(高宗陵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