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

李隆基像(685~762)名隆基,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在位44年。武則天死後,韋皇後毒殺了唐中宗李顯,準備自己登基稱帝。李隆基發動羽林軍攻入宮中,殺死韋皇後,然後擁睿宗李旦複位。712年,睿宗禪位給李隆基。他初登帝位時勵精圖治,任用賢才,鼓勵生產,改革弊政,使得唐王朝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百姓富庶,經濟文化發展到了封建社會空前絕後的頂峰,史稱“開元盛世”。但他晚年變得驕傲怠惰,寵溺楊貴妃,重用楊國忠、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奸臣,使得政治一片混亂。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平息後不久,唐玄宗禪位於肅宗,後抑鬱而死,終年78歲,葬於泰陵(今陝西城縣東北15千米的金粟山)。

宋太祖

(927~976)名匡胤,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17年。他原本是後周的殿前檢點,掌握著後周兵權。960年,他發動“陳橋兵變”,廢去周世宗之子柴宗訓,自己稱帝,建國號為宋,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即位後,他先後攻滅了各個地方割據政權,統一了大半個中國,同時又加強了對北方契丹的防禦。他采取“杯酒釋兵權”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又將地方上的行政權、財政權收歸中央,使得中國曆史上多次出現的地方割據局麵基本結束。他還重視農業生產,注意興修水利,減輕徭役,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然而,他重文輕武,過於強調“安內守外”,最終導致了北宋後來的“積貧積弱”的局麵。976年病死,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今可南鞏縣西南堤東保)。

包拯

包拯像(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宋代著名政治家。他於北宋天聖五年(1027年)中進士,擔任監察禦史之職,向朝廷提出了練兵選將、充實邊備的建議。曾經奉命出使契丹,後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開封府尹等職。包拯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他每到一個地方,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因而深受百姓愛戴。他還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並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製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無賴刁民。由於他剛正不阿的性格和果斷英明的斷案能力,後世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千百年來一直受到極高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