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王安石

王安石像(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宋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及第,曾任地方官多年。為改變宋代長久以來積弱積貧的局麵,王安石力主變法改革,獲得了宋神宗的賞識,於1069年出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開始大力推行包括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農田水利法、均輸法等在內的“熙寧新政”,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軍事到科舉、教育,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這是北宋曆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次政治改革實踐。由於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被兩次免職,晚年閑居江寧府。宋神宗去世後,新法被舊黨全部廢除,王安石不久便抱憾病逝。王安石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散文都卓有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先生文集》傳世。

嶽飛

嶽飛像(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宋朝傑出的軍事家,我國曆史上享有崇高聲譽的著名愛國者。他出身於佃農家庭,年輕時應募從軍,後跟隨宗澤留守開封,屢次擊破金兵,又破李成,平劉豫,斬楊麼,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嶽飛用兵如神,善於治軍,他的部隊被稱為“嶽家軍”,當時在金兵中流傳著“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俗語。1129年,金兀術攻陷了建康,嶽飛堅持抵抗,於次年收複建康,先後取得郾城大捷、朱仙鎮大捷,收複了鄭州、洛陽等地。然而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卻被奸相秦檜設計召回,並被冠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害死在臨安大理寺風波亭。宋孝宗時,嶽飛被詔複官職,諡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諡忠武。遺著有《嶽武穆集》。

成吉思漢

成吉思汗鐵木真像(1162~1227)名鐵木真,姓孛兒隻斤,乞顏氏,蒙古開國君主,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出生於蒙古部貴族家庭,年少時父親被仇人毒死,部屬離散,他投奔克烈部首領王罕,收集亡父部下,經過多年的努力,連續擊敗蒙古紛爭部落,終於統一蒙古。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大聚會,建大蒙古國,鐵木真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蒙占國先後攻金、滅夏,統一了中國北方,並不斷西征,先後建立了欽察、察合台、窩闊台、伊兒四個屬國(汗國),打通了亞洲和歐洲的陸路交通線,促進了東西方文化和經濟的交流,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軍事才能卓越,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麵,他的作戰也帶有野蠻殘酷的特點.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破壞性很大。元代建立後,被追加廟號太祖。

元世祖

元世祖忽必烈像(1215~1294)名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孫,拖雷第四子。初從蒙哥進攻南宋,1259年蒙哥死於四川合州,次年他在開平(在今內蒙古正藍旗)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其弟阿裏不哥在和林即位,雙方內訌長達五年多。1264年他取得勝利,將都城由和林遷至燕京(今北京),稱為大都,1271年改國號為元。1279年,統一全國。此後,又向鄰國發動戰爭,均遭失敗。他在位期間,確立中央集權政治,建立包括行省在內的行政、軍事、賦稅等製度,加強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並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他重視農業,設置司農司專掌農田水利,大規模推行屯田;統一貨幣,疏浚運河,設置驛站,對元初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他將人民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致使各族起義鬥爭始終不絕。

文天祥

(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偉大的民族英雄。1275年,元軍進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今浙江杭州)幫助朝廷抗敵。第二年擔任右丞相,奉命去元營談判時被扣留。後來脫險,冒著九死一生到達福州,繼續抗元,兵敗被俘後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囚禁了3年。元朝統治者千方百計利誘威脅,要他投降,但他堅貞不屈,從容就義。他死後留下了大量詩文,其中如《過零丁洋》、《正氣歌》,都已成為光照日月、氣壯山河的絕唱,成為民族精神財富的寶貴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