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像(1328~1398)名元璋,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明朝的開國皇帝,在位31年。他出生於貧農之家,年輕時為了糊口而出家為僧。紅巾起義爆發後,他參加了濠州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逐漸取得領導權,並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起義軍勢力。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今江蘇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建年“洪武”,定都應天。同年8月,明軍攻克元大都,元朝滅亡。朱元璋創建明朝後勤奮治國,采取與民安息的政策,減免賦稅,獎勵農耕,整肅吏治,鞏固邊防,對生產力的恢複、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統一都起了積極作用。但他大興冤獄,誅殺功臣,對官民實行殘暴的專製統治,使權臣和宦官更容易控製政權,為明末的宦官專權埋下了隱患。1398年,朱元璋病死於南京西宮,諡為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應天孝陵(今南京城外鍾山南麵獨龍阜玩珠峰下)。

明成祖

明成祖像(1360~1424)名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在位22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朱棣從北京起兵發動政變,於1402年占領南京,後在南京即位,年號永樂。朱棣是曆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在位期間營建北京城,重修萬裏長城,解除了北方少數民族對中央政府的威脅;他設置奴兒千都指揮司,管轄黑龍江、烏蘇裏江、烏弟河、庫頁島等地,使上述地區歸屬於明中央政府;他還派鄭和下西洋,掃除了禁海閉關的痼疾。在他的統治下出現了明初的盛世。但他以血腥的屠殺清除建文帝餘黨,設置東廠加強特務統治,還重用宦官開始幹預明朝政事,埋下了明朝宦官專政的禍根。1424年,朱棣病逝於北征返程途中,葬於長陵(今北京十三陵),廟號太宗。1538年,嘉靖帝將他的廟號改為成祖。

張居正

張居正像(1525~1582)字叔大,號太嶽,明江陵人,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在明穆宗時入閣,明神宗時成為首輔大臣,對明代政治、經濟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他提出著名的“考成法”整頓官僚機構,抑製宦官勢力,並采取整學政、清通欠、懲貪墨、汰冗官、省支出等項改革,使得明末腐敗的政治局麵得到了改善;他改革了賦役製度,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並重用潘季馴,把黃河從水患變成水利,使得國家財政狀況有了很大好轉,社會生產得到了恢複和發展;他還重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平定外患,扭轉了邊防的敗壞局麵。他為相的10年期間,是明朝中葉以來最好的時期。有《太嶽集》、《帝鑒圖說》等著作傳世。

戚繼光

戚繼光像(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明朝傑出將領,偉大的民族英雄、軍事家。他出身將門,17歲時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負責抵禦山東的倭寇。由於浙江一帶屢受倭寇侵擾,戚繼光被派往沿海抗倭。他招募當地農民、礦工參軍,教給他們戰術,編成“戚家軍”。由於紀律嚴明,訓練嚴格,“戚家軍”逐漸成為一支抗倭的主力,經過多年奮戰,終於徹底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1567年,戚繼光率軍至北方,鎮守薊州16年。在此期間,他修城築堡,分路設防,有力地抵禦了蒙古騎兵的侵擾。長年的勞累使戚繼光得了肺病,最終因肺病不治去世於家鄉。戚繼光為保衛國家的領土完整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治軍思想和理論也卓越而超前,所撰《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為明代著名兵書,受到曆代兵家重視。此外,還有《止止堂集》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