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像(1559~1626)名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明晚期建州女真人,後金國(清)的創立者,在位11年。他原本是明朝的龍虎將軍,1583年,他起兵自立為王,與明合作,經過30多年努力,統一了原本四分五裂的女真各部,於1616年在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稱帝,國號大金,年號“天命”,史稱後金。建國後,努爾哈赤堅持整頓內部,發展生產,擴大兵力,並不斷向明朝發起進攻。1626年,努爾哈赤在攻打寧遠堡(今遼寧興城)時為火炮擊傷,後不治而死,葬於沈陽福陵(今遼寧沈陽東北15千米處的東陵),清朝建立後被迫尊為清太祖高皇帝。他生前建立了對滿族影響深遠的八旗製度,並借鑒漢文製定了滿文,這些措施對發展民族文化,加速社會封建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皇太極

皇太極像(1192~1643)名愛新覺羅·皇太極,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在位17年。皇太極是清朝曆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在努爾哈赤死後被推舉為後金大汗。在此後的10年時間裏,他統一了整個東北地區,並降服朝鮮和蒙古,使後金獲得了與明政府相抗衡的實力。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洲,第二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年號為“崇德”,在關東地區建立起強大統一的清帝國。此後,皇太極繼續保持著對明政府的進攻,發動了數次對明的戰爭,並先後四次繞過山海關進入內地,大大削弱了明政府的力量,為清朝的最終建立掃平了障礙。1643午8月,皇太極在沈陽中風而亡,火葬於沈陽昭陵(今沈陽北陵公園北),廟號太宗文皇帝。

李自成

李自成像(1606~1645)字鴻基,陝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他童年時為地主牧羊,20歲充銀川驛卒,崇禎三年(1630)於米脂號召饑民起義,先投農民起義軍領袖高迎祥,高迎祥戰死後被推舉為起義軍首領,號稱“闖王”。他提出了“均田免糧”、“五年不征”、“平買平賣”等口號,同時實行“劫富濟貧”的政策,並打開官府的糧食、金庫,開倉放賑,救濟饑民,使得農民軍受到了人民的擁護。農民軍迅速壯大,不久打到西安。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農民政權,稱大順王,年號永昌。他采納謀士顧君恩的建議,先取關中,以關中為基地,進而攻取山西,經山西攻打北京,並於同年攻克北京,推翻朱明王朝。後來清兵入關,李自成戰敗,退至湖北通山九宮山,被當地地主武裝殺害。

鄭成功

鄭成功像(1624~1662)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人,明末清初的著名將領,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他年輕時曾經在南京國子監太學拜名儒錢謙益為師,南明弘光政權覆滅後回到福建,在廈門建立了抗清根據地,並利用控製台灣海峽製海權的優勢,發展海上貿易,以商養戰,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1661年,他發動收複台灣的戰爭,並於次年迫使荷蘭殖民者投降,使得荷蘭殖民者對台灣長達38年的統治宣告結束,台灣重新回到中國的懷抱。鄭成功收複台灣的壯舉,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建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鄭成功在台期間,加強政治經濟建設,置府縣、務屯墾、廢苛稅、興學校,改善軍民關係,安撫台灣土著,頒布各種法令和條例,為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在收複台灣不久,鄭成功便因病去世,年僅39歲。

康熙

康熙帝朝服像(1654~1722)名愛新覺羅·玄燁,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個皇帝,在位61年。康熙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他8歲繼位,16歲時成功翦除了專權大臣鼇拜及其黨羽,隨後平定三藩之亂,收複台灣,驅逐了入侵後盤踞雅克薩的沙俄軍隊,還平定了新疆、西藏反動貴族的叛亂。這些舉措鞏固了中央政府的統治,奠定了中國今日的疆域,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一個繁盛、統一的封建強國。康熙在位期間,清代社會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為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基礎。他死後葬於景陵(今河北遵化西北),廟號為聖祖仁皇帝,史稱康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