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
清世宗雍正像(1678~1735)名愛新覺羅·胤稹,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後繼位,在位13年。雍正是曆史上毀譽參半的一位皇帝。他繼位後殘酷屠戮曾參與皇位爭奪的兄弟,並大興文字獄,嚴厲鎮壓具有反清思想的知識分子,以特務機構強化君主專製,這些都使得他以嚴酷、殘忍而聞名。但他平定青海和碩特部貴族的叛亂,反擊準噶爾部貴族的騷擾,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與沙俄訂立《中俄布連斯奇界約》、《中俄恰克圖界約》等措施,對中國的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有步驟地進行多項重大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乾隆帝朝服像為乾隆時期的“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死後葬於河北泰陵(今河北易縣西),廟號為世宗憲皇帝,史稱雍正皇帝。
乾隆
(1711~1799)名愛新覺羅·弘曆,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病死後繼位,在位60年。乾隆在位期間務實足國,減免賦稅,重視農桑,使得社會生產持續發展,“康乾盛世”在他統治期間達到了頂峰。同時,他繼續推行康熙、雍正以來的內政、外交策略,對內平定了準噶爾部叛亂,消滅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的勢力,對外嚴厲拒絕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這些措施對於中國多民族並存的局麵和領土的完整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他統治後期任用中國曆史上最大的貪官和王申20年,致使政治腐敗,民怨沸騰,農民起義頻繁爆發,原本強盛的清王朝也由此轉向了衰敗。1795年,乾隆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子,四年後病死,葬於河北裕陵(今河北遵化西北),廟號高宗純皇帝。
林則徐
林則徐像(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清末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是嘉慶年間的進士,早年擔任過清政府道台、巡撫等職,為官清廉而正直,頗有政績。1837年初,他出任湖廣總督,此後堅持在海關查禁鴉片,鴉片戰爭爆發後他曾上書道光皇帝禁煙,並受命為欽差大臣赴粵禁煙,於1839年6月3日主持了著名的“虎門銷煙”。此外,聯合水師提督關天培籌劃海防,多次挫敗英軍的武裝挑釁。他還設立譯館,將大量外國書報、律例、軍事著作等介紹到中國,並編成《四洲誌》,成為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先驅。晚年因遭讒害而被流放新疆,後病死於廣東普寧縣。有《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林則徐日記》等著作傳世。
曾國藩
曾國藩像(1811~1872)字伯函,號滌生,湖南湘鄉人。1853年,鹹豐帝任命他為幫辦團練大臣,在湖南督辦地主武裝團練。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裝,兵勇及其將領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稱為“湘軍”或“湘勇”,為清王朝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曆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諡“文正”。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努力,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麵。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麵產生了令人矚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曆史人物。其所著《曾國藩家書》至今仍為人們所重視。科技經濟名人中華文明之旅科技經濟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