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分
魯班
魯班像(約前507~前444)姓公輸,名般,又名盤,因為般和班讀音相同,所以又名魯班,春秋末期魯國的著名工匠、發明家。魯班出身於一個工匠世家,從年輕時起就跟隨家人參加土建勞動,積累了豐富的土木工程的經驗。在長期的實踐中,他留下了許多種發明創造。在兵器方麵,他發明了攻城的“雲梯”和水戰用的“鉤拒”;在建築方麵發明了立體石質九州地圖;在機械器具方麵發明了機動的木馬車、隻有用鑰匙才能打開的鎖等。他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在木工方麵的成就。他發明的曲尺、墨鬥、刨子、鋸子、鑿子、鏟子等木工工具,將當時的工匠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也將木匠工藝提升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在此後的兩千多年裏,他一直被奉為木工始祖。
扁鵲
扁鵲像(約前401~前310)姓秦,名越人,戰國時期齊國的名醫。他年輕時跟隨當時的名醫長桑君學習醫術。學成後不辭辛苦,周遊列國行醫,治好了許多疑難雜症。後來當他在秦國行醫時,被秦國的醫官李醯派人殺害。扁鵲大膽地挑戰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巫術可以治病的觀念,不斷地用高超的醫術來揭穿巫術把戲,為使醫學擺脫巫術迷信、走上科學的發展道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首創了中醫望、聞、問、切的四大診法,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診斷體係。把中藥製成丸、散、膏、丹、湯劑等品類也是他的創造。他是我國中醫發展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重要醫學家,為我國傳統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人們把他比作傳說中黃帝時代的神醫扁鵲,後來的中醫都尊他為祖師。扁鵲的醫學理論,被後人整理成一部醫書,名叫《難經》,是中醫學的寶貴文獻。
李冰
李冰父子石像生卒年、出生地均不詳。戰國後期的水利專家,大約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李冰被任命為蜀郡守。當時的成都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地區,李冰到任後,組織了大規模的治水工作。他和兒子沿岷江兩岸進行實地考察,設計、建造了都江堰,不但消除了困擾成都人民的水禍,而且還巧妙地治理、利用了河道,使之得以灌溉成都平原的農田。都江堰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成都平原十多個縣的農業生產麵貌,使成都平原變成了“沃野千裏”的富饒糧倉。都江堰雖然修建在兩千多年前,但它的規劃、設計和施工都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創造性。
蔡倫
蔡倫像(?~121)字敬仲,桂陽(今湖南耒陽)人,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他於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東漢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宮廷禦用手工作坊。他總結西漢以前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於元興元年(105)改進了造紙術。他使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造紙,既解決了過去造紙原料不足的問題,又降低了造紙成本,而且在工藝上也比以往的造紙術有了很大的進步。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革使造紙從此成為獨立的行業,紙的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從而為推進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傳播、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造紙術也因此成為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劉歆
(?~23)字子駿,西漢末年人,漢代傑出的天文學家、學者。他出身於西漢皇室宗親,其父劉向是曆史上有名的學者。漢成帝時,他曾和父親一同負責整理校訂國家收藏的書籍,父親去世後,他統領校書工作。王莽篡權,劉歆被任命為右曹太中大夫,很快又提升為羲和京兆尹,也就是天文官。劉歆在天文學方麵的貢獻體現在三統曆的編製和《三統曆譜》的寫作上。劉歆在中國天文學史上首次提出了歲星超辰的計算方法,這是人類第一次用科學的方法探索歲星超辰規律的寶貴嚐試,為人類在思想上實現天文學從神學向科學的偉大轉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統曆譜》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第一部較完整的天文著作,已經包含了編製曆法的理論、基本的恒星位置數據、五星等的常數和位置的推算方法以及節氣、朔望、月食等現代天文年曆的基本內容,因而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曆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