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

張衡塑像(78~139)字平子,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東漢著名科學家、文學家。他第一次正確地解釋了月食形成的原因,並依據當時的天文學知識,肯定了宇宙的物質性和無限性。他繼承和發展前人的渾天理論,建造了“渾天儀”,利用漏水轉動和渾象聯動把天象變化形象地演示出來。他創製了一種叫做“瑞輪莢”的機械日曆,同樣利用漏水轉動和渾象聯動來表示日期,顯示月亮的圓缺變化。他還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地動儀。他的天文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著作《靈憲》和《渾天儀圖注》中。此外,他還製造過指南車和記裏鼓車,並著有數學名著《算罔論》。張衡把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和哲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張衡同時也是漢代知名的文學家,他既擅長散體大賦,又開創了抒情小賦的體製,是漢賦發展史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作家。

華佗

華佗像(約145~208)字元化,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他精通內科、外科、兒科、婦科、針灸科等,曾遊學徐州,行醫足跡遍及現在的河南、江蘇、安徽、山東等地,後來為曹操所殺。華佗在醫學史上首先采用了以麻沸散進行全身麻醉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方法,將外科手術的範圍空前地擴大,同時也為醫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他還是體育療法的創始者,創造了“五禽戲”,通過模仿虎、熊、鹿、猿、鳥的動作而保證血脈通暢,使消化能力、加強,從而達到鍛煉身心的目的。華佗對後世的中國醫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但在當時被稱為“神醫”,而且被曆來的醫家推崇為“外科鼻祖”。

張仲景

張仲景像(約150~219)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他自幼便酷愛醫學,拜當時的同郡名醫張伯祖為師,獲得了他的真傳,青年時代便聲名遠揚,曾被推作孝廉。張仲景傾畢生之力完成了《傷寒雜病論》。這是我國第一部理、法、藥兼備,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臨症診療專著,全書共16卷,包括“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張仲景科學地概括了外感發熱病發展過程中的各個階段的綜合症狀,係統地論述了外感熱性病“傷寒”的病理、診斷、治療和用藥,確立了“辯證用藥”的規律。同時,《傷寒雜病論》也對內科雜病以及外科、婦科、兒科、急救等40多種病的病理、治療作了詳細分析。中醫學發展到張仲景時,已經具備了診斷、用藥的嚴謹法度。由於張仲景在中醫診斷治療學方麵的傑出貢獻,他被後人稱為“醫聖”和“方劑學之祖。”

馬鈞

生卒年不詳,陝西扶風人字德衡,三國時期魏國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機械製造專家。他簡化了當時織菱機複雜的構造,創造出一種隻有12個踏板的新型織機,翻車模型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大大地提升了生產工藝水平。他改革舊的灌溉工具,發明了新的灌溉工具——翻車,不但使用操作方便、快捷,而且能夠連續提水,使得引水灌溉的效率大大提高。他還製造過軍事上攻城用的轉輪式發石機,能夠連續發射磚石,可以打出幾百步遠。由於他在傳動機械方麵的成就和造詣,人們稱他為“天下之名巧”。

葛洪

(284~364)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郡句容人,晉代著名的煉丹家。他曾經在東晉建立後立了一些戰功,做過一些低級官職,後來便一直在廣州羅浮山專心修道煉丹,著書立說,一直到老。葛洪是我國古代煉丹術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國古代化學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著作《抱樸子》是我國現存較早又較完整的一部煉丹術著作。在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問題,並記載了鉛的可逆性變化。書中記載的礦物質也比前人增加了許多種類,使得化學研究的範圍空前地擴大了。他在醫學方麵也有一定的成就。在《金匱藥方》中,對許多傳染病如天花作了詳細的記述,對肺結核的傳染性有著深刻的認識,他還記錄了治療狂犬病的辦法,初步體現了醫學中的免疫思想。此外,他還有醫學著作《肘後備急方》和筆記《西京雜記》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