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部分(2 / 2)

該書約在弘治、萬曆時重修,增加了嘉靖、隆慶以後有關建置的內容。主要版本有弘治十八年(1505)慎獨齋刊本、萬曆十六年楊刊歸仁齋刊本、天啟五年(1625)刊大字本、萬壽堂刊本以及台灣1965年影印本等。

《永樂大典》

明代官修的大型綜合性類書。始纂於永樂元年(1403),永樂五年完成。初名《文獻大成》,後經增訂重修,命名為《永樂大典》。計兩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億七千萬字。主編為解縉、姚廣孝等。

編纂始末

建文四年(1402)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之後,深感臣民對其奪位有不平之氣,難以力服,故欲修典籠絡朝野儒士,使之樂為其用,以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統治。

永樂元年七月,朱棣以天下古今事物,浩如煙海,散載諸書籍,查找不易,命翰林學士解縉等將“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解縉等奉詔編纂,依韻編次,於次年十一月,奏上成書送呈朱棣。朱棣賜名書名為《文獻大成》,此即《永樂大典》的前身。但朱棣不滿於該書的急就速成,認為采摘不廣,記載太略,又於三年正月,敕諭解縉等在原書的基礎上重修,並增派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禮部尚書鄭賜為監修,刑部左侍郎劉季篪為副監修,又增設正、副總裁;命禮部簡派官員以及四方宿儒文學之士充纂修,開館於文淵閣,命光祿寺給以朝暮膳。參加編纂的官員前後多達三千餘人。永樂五年十一月,全書編成,朱棣更賜書名為《永樂大典》,並親撰序言以紀其事。

規模與體例

《永樂大典》正文為兩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錄六十卷,裝訂為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書麵硬裱,以黃絹連腦包過。封麵左上首簽題《永樂大典》四字。其篇幅之大,搜羅之廣,繕寫之工整,裝潢之精湛,為當時世界上罕見的珍品。

《永樂大典》編纂之初,定有凡例二十一項,對材料的取舍、分類、排比等都有明確規定。全書按《洪武正韻》的韻目編排,以韻統字,以字係事,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製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彙聚群分,甚為詳備。凡人輯之書,不許任意刪節塗改,必須按原書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編、整段分類編人。這種編輯方法雖有“依韻綴字、踳雜不倫”“差錯無序”等缺點,但宋元以前之佚文釋典,賴其多得而傳世。保存了明代以前的大量的哲學、曆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麵豐富而可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