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部分(1 / 2)

第七十六部分

收藏與版本

該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後,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的文樓(即文昭閣)裏,很少利用,據《明實錄》載,直到弘治時,孝宗朱祐樘才查閱,並曾命人將中所搜輯的藥物、禁方抄出給禦醫藥房,而且親自書寫書中的一些金匱秘方賜給太醫院應用。明世宗朱厚熜入繼皇位後,為在大禮議中取勝,曾多次翻閱古禮義之書,以作為自己“繼統”的依據;其後世宗崇信齋醮,每有疑隙,均按韻索覽。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皇宮大火,三殿和文、武兩樓等主要建築物全部焚毀,《永樂大典》由於朱厚熜的寶愛,特別督促搶救才幸免於災。四十一年八月,朱厚熜命文淵閣臣徐階、禮部侍郎高拱等召集儒臣照原本謄寫副本一部,隆慶元年(1567)完成。從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宬兩處。

崇禎二年(1629)五月,因為初一日的日蝕時刻不驗,侍郎徐光啟奏準選刻《永樂大典》中日蝕一類。這是該書在明代惟一的刊刻記載。明末文淵閣被焚,《永樂大典》正本可能在這時毀於大火。清雍正時,副本由皇史宬移藏於翰林院,翰林學士得以借閱。乾隆元年(1736),該年進士全祖望被分至庶常館進習,他從中抄出《宋元圖經》等海內孤本若幹種,並撰《鈔永樂大典記》以紀述其事。乾隆三十八年,清政府纂修《四庫全書》時,《永樂大典》已散佚兩千餘卷,但仍然從中輯出佚書五百餘種。此後該書又陸續散佚,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永樂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燒毀,部分被搶走,餘者寥寥無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該書加以多方搜集整理。到1959年為止已收集到《永樂大典》原本兩百一十五冊,加上複製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1960年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共裝訂成兩百二十冊,書前有郭沫若序。1977年台北世界書局又加印行。後又在國內外征集到六十三卷。1986年中華書局將已征集到的現存的《永樂大典》近八百卷,縮印精裝出版。

《崇禎長編》

記明崇禎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清初汪楫撰。楫字丹次,江蘇江都人,康熙時曾任纂修明史翰林院檢討,後官至福建布政使。原書足本至今尚未發現,卷數不詳。現存六十八卷。其中前六十六卷為汪楫所著,後二卷未見作者署名。該書仿實錄體裁,以崇禎帝活動為中心,按年月詳細記述崇禎朝時事大要。前六十六卷,起白天啟七年(1627)八月,止於崇禎五年(1632)十二月。後二卷起自崇禎十六年十月,止於十七年三月。書中保存了許多朝廷公文、奏疏等價值較高的史料,而出於當時的諱忌,書中對清兵的活動記載較為簡略。前六十六卷,僅有舊抄本藏於台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據此影印出版,並訂正錯簡之處。後兩卷由商務印書館於1914年排印刊行,此外還有痛史本、神州國光社本。台灣影印前六十六卷時,亦將後二卷痛史本同時影印,附於《明實錄》後。

《明史稿》

記述明代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又名橫雲山人明史稿。成書早於《明史》。共三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十九卷、誌七十七卷、表九卷、列傳二百零五卷。清康熙十八年(1679),史館開始編纂明史。三十年,完成初稿四百十六卷。三十三年,王鴻緒任總裁時,又與當時監修張玉書、總裁陳廷敬各任一類,繼續纂修。王鴻緒承擔列傳,請萬斯同於其家負責編寫和修訂,前後曆時八年。四十一年,萬斯同卒。四十八年,王鴻緒解任回籍,刪削編次列傳之成稿、成明史列傳稿二百零五卷,於五十三年進呈清廷。後又取誌表和本紀之初稿,刪改河渠、食貨、藝文、地理等誌,去功臣、戚臣、宦悻之表,改大臣上為宰輔,大臣中、下為七卿,惟諸王表與之不同。六十一年冬,又在京刪改本紀,合訂紀、誌、表、傳成《明史稿》三百一十卷,於雍正元年(1723)進呈。刊印時均題為“王鴻緒著”。乾隆初年,大學士張廷玉等奉詔刊定之《明史》,是以大多出於萬斯同之手的《明史稿》為基礎,增損編次而成的。兩書瑕瑜互見,詳略不一,是了解和研究明朝曆史的基本史籍,可參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