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為了保證精度和威力,弓的實際射擊距離要小於其最大射程很多,如英格蘭長弓的有效射程在220米以下。一般弓箭的射擊距離都在最大射程的一半以下,或者更近,這樣,在兩軍交戰的情況下,一般弓手射擊距離不過是100米左右,這個距離,重甲步兵30秒可以衝到,在此時間內,一名步弓手不過能射出3~6支飛箭。考慮到上麵所說弓箭的其他弱點,可以說單靠弓箭射擊阻止敵軍的機會微乎其微,更不用說遇到騎兵衝擊的情形了,事實上,中國古代就有一句老話:“臨敵不過3發”;再次,強弓雖然能夠保證威力和射程,但是所需張力也很大,弓手容易疲勞,造成射速和威力下降;最後,弓若遇到雨和潮濕的天氣,弓弦容易軟化,從而降低威力。雖然可以通過製造時的選材和工藝來避免這種情況,但是這無疑會加大成本。

總之,當金屬盔甲出現後,靠弓箭打垮對手,在絕大多數野戰中,不過是個幻想。古代的軍事家們,都不會做這樣的幻想——據我所知沒有一本古代兵書,認為在野戰中可以單靠射擊戰打垮敵軍。從史實來看,倚重射擊兵的軍隊被倚重近戰兵的軍隊打敗的例子,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歐洲人始終忽視射擊兵種,卻仍然是有聲有色的強大文明,還擊敗過這麼多精於騎射的對手了。

弓的發展過程上麵已經講過了,關於弓的最大射程,一般的規律是步弓高於騎弓。有時候會出現異乎尋常的巨大數字:如北美印第安人的大弓,據說射程可以達到400~500米,而土耳其有一種“飛行弓”據說射程可以達到1000米!這些數字隨大家去查資料好了,反正我是不相信的。至於射速,英格蘭長弓可以達到10~12支/分,估計其他步弓的射速也差不多,騎兵射箭的速度則要慢些。

關於弓的夥伴:箭。最初箭鏃是綁在箭頭上的,後來改為末端中空,套在箭頭的小枝中,並用膠結合。或者相反,將鋌插入杆的頭端,用膠水或絲纏繞紮緊。早期的箭鏃,如埃及人的,遇到下雨膠水溶化,就會脫落。後來的箭作了改進,更加牢固而可靠。並在飛行穩定、增加殺傷力和穿透力方麵,不斷地得到進步。中國和印度的箭曾經很多名目。其實不外乎是穿甲箭、對付非裝甲目標的箭、遠程箭、訓練箭及其他特殊用途的箭等。

說到弓,就不能不說一說非複合弓中最強的英格蘭長弓,它出現於12世紀,最初是威爾士人的發明,英格蘭征服威爾士之後,引進了它,並有了更大的發展。長弓用榆木、棒木和羅勒木製成,後來主要用紫杉木製造。長弓的長度近兩米,箭長近一米。拊寬38厘米,往兩端逐漸變細。弓末用角料鑲包。弓身的前部截麵為半圓形,後部是平的。長弓需要36公斤以上的力才能張開,因此長期訓練過的人才能發揮其威力。它的射程和射速,前麵已經講過了。

從英格蘭長弓我們可以知道,合成弓未必就遜色於複合弓,在一定條件下,它的性能是可以達到乃至超過複合弓的。實際上,早在古希臘時代,希臘弓的射程就達到了近200米——並不比當時其他民族的複合弓差多少。

弓在整個古代都是最重要的射擊兵器。成功的戰勝了投石帶、投槍、弩的競爭。但最後,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它竟然都被綜合性能還不如它的火繩槍,甚至是更差的中國早期火器逐步取代了,這是個奇怪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