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刀
兵器曆史上的規律是:效費比最佳的武器獲得最大成功。因此弓成為古代應用範圍最廣的射擊兵器。出於同樣的原因,刀成為應用範圍最廣的短兵器。
雖然文明時代的刀普及比劍晚,但是刀的曆史也是很悠久的。石器時代的石刀跟不裝木柄的石斧,是難以區別的。到了斧頭加上木柄之後,那些不裝木柄而一邊開刃的石質劈砍器,才能被稱為石刀。這種東西在原始社會一般是作為工具使用的,當然也可以成為凶器。當銅器時代到來以後,人們開始嚐試用銅製造刀,但是天然銅和人工冶煉的純銅都比較軟,不適合作為武器,所以直到青銅,也就是含錫銅發明以後,銅製刀才得到實際運用。兩河流域的烏爾第一王朝成為青銅時代的先驅。
不久,青銅刀和青銅劍都問世了,從此刀劍開始了它們的競爭史。早期的刀還必須與斧競爭,在這雙重競爭之下,刀在很長時間內不是主要短兵器。如最早製造青銅刀的兩河流域各民族,直到亞述時代,主要的短兵器還是劍;古埃及長期用斧,後來引入了劍,到了新王國時期,仍是短劍、腰刀、戰斧並用;古印度有刀劍,但是到了雅利安人入侵後,短兵器中以斧和劍為主,記載有列國時代軍事狀況的《往世書》中講到的主要短兵器中有劍和斧,卻沒有刀;古希臘米諾斯文明時期和麥錫尼文明時期,都有青銅長劍,但作為武器的刀卻很少,敘利亞人入侵之後也將劍作為短兵器的絕對主力;中國雖然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有青銅刀,但是直到西漢,刀依然不是主要短兵器;波斯、羅馬也都以劍為主要短兵器。總之在整個奴隸社會,刀在與劍的競爭中是失敗者。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以色列了。這個另類小文明,似乎特別喜歡刀。《聖經》上通篇都是用刀殺人的記載,如列上19:10、書11:11、列下3:26等等。
早期的刀,可以以中國商朝的刀為例,它們分為3種:直脊的、彎脊的和直脊而首部上彎的。總的來說,這些刀都很短,這是因為青銅質脆,若做得太長,易折斷。而且沒有尖鋒,也就沒有刺擊功能。現在我們可以從刀這一方麵,知道早期刀劍競爭中刀不如劍的原因了:一把短短的又沒有刺擊功能的武器,其戰術運用範圍是很窄的。
刀鬱悶的時間很久,直到中國西漢時期。這時的中國軍隊正急劇地向騎兵時代躍進。騎兵作戰跟步兵、戰車作戰是完全不同的。在快速運動中的騎兵,其作出戰術動作的時間非常有限,往往是在短短一瞬間就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另一方麵,馬匹的速度使快速刺擊成為有力的戰術,但此時馬鐙還沒有發明,用刺擊兵器如長矛等刺擊敵人,容易被反作用力推下馬。在這種情況下,利用馬速劈砍敵人,成為最有效的戰術。砍人比刺人受到的反作用力小,而威力依然致命。這樣,劍具有的刺擊功能發揮的機會變得非常有限,而兩麵的刃隻能有一麵發揮作用。戰術運用的餘地變得非常小,而其消耗的工時依舊。也就是說,當時代改變了的時候,原先合用的武器,變得不合用了。這時,世界上第一種長刀——環首刀,應運而生。這種刀跟前麵所述的商朝刀的最大區別是:它是鐵質的。
另一個同樣明顯的差別是:它很長,1957到1958年在洛陽西郊西漢墓中出土的23把環柄刀,長度從85厘米到114厘米不等,顯然,長刀有利於劈砍範圍的增加。這個特點跟上一個特點之間有密切關係。因為鐵的韌性比青銅好得多,隻有鐵刀才能作得又長又窄。
從現有的出土文物來看,環柄刀跟當時的長劍相比,乍一看外形差別很小。外觀上主要的差別是刀柄末端的環、刀柄與刀身之間沒有劍那樣的護手、刀身隻有一麵開刃,另一麵作為厚脊。
很顯然,刀既有利於砍劈,又比劍節省工時,是一種非常適用於騎兵時代的好武器。所以刀很快的排擠了劍。這一點可以從西漢流行佩劍變成東漢流行佩刀看出。從此以後劍在中國一蹶不振,越來越淪為一種禮器甚至“法器”。同樣的過程也發生在其他文明國家,西亞從薩珊波斯開始,到阿拉伯崛起之後就完成了刀取代劍的過程。阿拉伯人使用的是一種短彎刀,它是著名的“大馬士革鋼刀”的雛形。印度也大約在同一時間用刀取代了劍。著名的烏茲鋼刀從這時起開始發展。西亞和南亞國家普及刀的過程,跟中國有個不同之處,即刀的普及與馬鐙的普及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