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祐知子必貴,手植三槐;竇鈞五子齊榮,人稱五桂。
宋朝王祐對朝廷有貢獻沒有被任命為丞相,對人說:“我不是丞相,我的兒子今後一定能做丞相。”於是親手栽了3棵槐樹,後來,他的兒子王旦做了宰相。傳說宋代竇禹鈞已經30歲了還沒有兒子,因拾金不昧而保全了人命,陰間的神賜給他5個兒子,後來都榜上有名做了大官,當時人們稱他的5個兒子為“燕山五桂”。
鑰麑觸槐,不忍賊民之主;越王嚐蓼,必欲複吳之仇。
春秋時晉靈公荒淫無道,趙盾多次勸諫,他不但不聽,還派力士鉭麂行刺趙盾,鈕麂見趙盾是為百姓辦事的好官,不忍心行刺,就撞到槐樹上自殺了;春秋時吳國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冬天抱冰,夏天抱火,睡在木柴上,吃著苦蓼,表示不忘亡國的恥辱,激勵自己向吳國報仇。
修母畫荻以教子,誰不稱賢;廉頗負荊以請罪,善能悔過。
宋代歐陽修四歲沒有了父親,他的母親親自教他讀書認字,沒有紙,就用荻莖(蘆葦)在地上畫字學習,終於把他培養成大政治家、大文學家,大家都稱讚他的母親賢良;戰國時趙國藺相如本是個小官吏,因在外交上拒秦有功,居相位而在老將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氣,每想侮辱藺相如,而藺相如為了顧全大局,總是躲著他並說:“我是先為國家然後再了結個人的恩仇。”廉頗知道事情原委後很慚愧,就背負荊木棍去請罪,此後二人結為生死之交,傳為美談。
彌子瑕常恃寵,將餘桃以啖君;秦商鞅欲行令,使徙木以立信。
彌子瑕是春秋時衛靈公幸臣,他曾把自己吃剩的桃子給衛靈公吃,當時衛靈公很高興,後來又反過來怪罪他,對他進行處罰;戰國時秦國商鞅實行變法,怕群眾不相信不服從,便立大木頭於南門,號召說,能把大木頭移至北門的,賞獎金50,果然有人將大木頭移至北門,商鞅如數給與賞金,此後,就順利地實行了變法主張。
王戎賣李鑽核,不勝鄙吝;成王剪桐封弟,因無戲言。
晉王戎本性吝嗇,家裏種了許多優良的李子樹,他怕別人得到好的種子,所以在出賣前,把李子的核都挖出來;周朝初年,周成王年幼,他的叔叔周公代管國家大事,有一次,成王在遊戲時摘桐葉並剪成當時帝王諸侯手執的長形玉板,對他的弟弟叔虞說:“我用這個封你為諸侯。”周公便說:“請你選擇一個好日子再正式封,帝王出口,一言為定,決無戲言”,就這樣,叔虞被封為唐侯。
齊景公以二桃殺三士,楊再思謂蓮花似六郎。
齊景公:傳說春秋齊景公時,有三個勇士名叫公孫接、田開疆、古治子,都居功驕橫,晏嬰勸景公將三人除掉,於是便派人送去兩個桃子給三人,說誰功大誰吃桃。三人便互不相讓擺功爭桃,先後自相殘殺了;唐朝楊再思慣會溜須拍馬,武後寵幸張宗昌(小字六郎),他便說:“別人說六郎像蓮花,我看是蓮花像六郎。”
倒啖蔗,漸入佳境;蒸哀梨,大失本真。
據說顧愷之吃甘蔗先吃尾後吃根,說:“這樣吃越吃越甜,逐漸進入佳境”;晉時金陵哀仲家的梨,味道很美,入口便化解了,如果蒸一下就會變了味道,大將軍桓溫每對人不滿,便說:“你得到哀家的梨,能不能不再蒸了。”意思是指這個人真愚蠢。
煮豆燃萁,比兄殘弟;破竹遮荀,棄舊憐新。
“煮豆燃萁”,用來比喻兄長殘害弟弟;“破竹遮荀”,用來比喻喜新厭舊。
元素致江陵之柑,吳剛伐月中之桂。
唐宣宗時,方士董元素自南方來,宣宗問:“江南柑桔正熟,能弄一些來嗎?”董元素請放一盒於前,停一會兒開盒,有柑桔滿盛其中,說:“這是揚州的柑桔。”傳說月中有桂樹高500丈,吳剛學仙有過,罰令砍桂樹,但隨砍創口隨合,永遠砍不斷。
捐資濟貧,當效堯夫之助麥;以物申敬,聊效野人之獻芹。
傳說宋範仲淹的兒子範堯夫奉他父親的命令到蘇州收取五百斛麥子,船行到丹陽遇見石延年,得知他3個親人亡故都未下葬,便把麥子全部贈給了他以助葬,範仲淹得知此事非常高興;古時有一鄉人喜歡吃野水芹菜,對鄉中的豪富誇野水芹菜好吃,這個豪富取來品嚐,覺得蜇口,肚子也不舒服,鄉人遭到富豪們的嘲笑,以後的人們常用“獻芹”表示禮物微薄。
冒雨剪韭,郭林宗款友情真;踏雪尋梅,孟浩然自娛興雅。
東漢郭泰(字林宗)看到朋友範達深夜來訪,非常高興,親自冒雨剪韭菜,作湯餅,熱情招待;據說,唐詩人鄭綮曾冒雪騎驢尋找梅花,並說:“我的詩思在灞橋(地名,在長安東)風雪中驢背上”,(這裏說是孟浩然,當是一事兩傳)。
商太戊能修德,祥桑日死;寇萊公有深仁,枯竹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