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聽,忙安慰說沒事。曹操的話音還沒落,庫吏便走進來請罪。
曹操一聽才醒悟過來,可想到自己說的話,也隻好饒恕了那個庫吏。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短①,切莫揭;
人有私②,切莫說。
【注釋】
①短:短處、缺點。
②私:隱私。
【心得】
別人有缺點,我們不要當眾揭露出來;別人有秘密不想讓人知道,我們就不要到處去宣揚。
【故事】
守廟人改錯
孔子在魯國擔任助祭時,經常到太廟參與一些祭祀活動。
每次活動前,孔子都會提前到太廟,小心謹慎地做準備工作,並再三向守廟人詢問禮器的知識和禮儀等內容,直到把每件事情都弄得明明白白才肯罷休。
守廟人見孔子謙虛地向自己請教問題,得意地向別人說:“孔子連最簡單的禮儀、規矩都不懂。進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別人。”
孔子的學生聽了,向孔子請教。
孔子說:“指責和諷刺我的人可能就不懂得禮。虛心學習、勇於請教 、不恥下問,這才是禮!”
後來,守廟人聽說了孔子的這番話,心中懊悔極了。
道人善,即是善
道人善,即是善;
人知之,愈思勉①。
【注釋】
①勉:盡力,努力。
【心得】
讚美別人的美德,這也是一種美德,因為對方聽到你的讚揚後,就會更加勉勵自己。
【故事】
倒屣相迎
一天,東漢的大臣蔡邕正在和朋友交談,突然一個家人跑過來,說門外有一名叫王粲的人要見大人,是否先讓他進來。蔡邕一聽王粲來了,急忙站起,匆匆對朋友們說了聲:“老夫失陪了。”拖了鞋子就跑出去迎接,慌忙中鞋子都穿倒了(倒屣相迎)。
一會兒,蔡邕領著王粲進來了。大家一看,這王粲是個又矮又瘦的少年,不禁驚呆了。
蔡邕看到大家驚愕的神色,連忙介紹說:“這位是王粲,他才華超群,記憶驚人,我不如他呀!我家裏的全部書籍和文章,都應該贈送給他。”
此後,王粲成為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建安七子”之一。
揚人惡,即是惡
揚人惡,即是惡;
疾之甚,禍且①作②。
【注釋】
①且:就,不久。
②作:產生。
【心得】
宣揚別人的過失或缺點,就是在做壞事,如果批評指責得太過分,就會招來災禍。
【故事】
以德治盜
有一段時間,晉國的小偷非常多。人們總是提心吊膽地生活。
一天,一位大臣向國君推薦一個名叫郤雄的人。郤雄隻要仔細看一看對方的眉目眼神,就可以分辨出對方是不是小偷。國君便派他每天上街視察。結果他每天都能抓到幾十個小偷。後來幾個小偷把郤雄綁走殺了。
國君聽到這個消息大吃一驚,立即找人來商量對策。
趙文子說:“國君想根除小偷,不如推舉賢明的人擔任官吏。對地位高的人,教導他們嚴明廉潔;對地位低的人,感化他們的品行。老百姓一旦懂得恥辱,就不去做小偷了。”
小偷聽到此消息,有的改過自新,有的逃到了秦國。
善相勸,德皆建
善相勸,德皆建;
過不規①,道兩虧②。
【注釋】
①規:規勸。
②虧:欠缺,短少。
【心得】
相互勸勉行善,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過錯而不相互規勸,雙方都會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故事】
獄中學習
漢宣帝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要為自己立廟宇。大部分臣子雖然心裏不同意這樣做,但又害怕觸怒皇上,就沒說什麼。
隻有正直的夏侯勝和黃霸表示反對。他們說皇上隻要多關心百姓,治理好國家,自然會被大家讚頌。結果他倆都被漢宣帝關進了監獄。
夏侯勝很沮喪,黃霸卻很坦然。在獄中,黃霸向夏侯勝求教,學習《尚書》。可夏侯勝說:“我們坐在牢裏等死,還學《尚書》有什麼用啊?”
黃霸回答道:“孔子不是說過嗎,‘朝聞道,夕死可矣’。抓緊時間學點知識,就是死了也心情愉快呀!”夏侯勝被黃霸的求學精神感動了,就認真地給黃霸講課。
凡取與,貴分曉
凡取與①,貴分曉②;
與宜多,取宜少。
【注釋】
①取與:取得與給予。
②分曉:清楚。
【心得】
取用別人的東西和給別人的東西,輕重要分明。給他人時應該慷慨,多給一點;取用別人的東西時就應少取一些。這是人情往來的道理。
【故事】
結草報恩
魏武子是春秋時晉國人,他十分自私。他身邊有一個叫小玉的女人,容貌清秀,魏武子很喜歡她。魏武子就留了遺願,他死後,要小玉陪葬。那時女人沒有地位,小玉除了聽從主人的安排外沒有別的辦法。於是,小玉便天天以淚洗麵。
不久,魏武子死了,他的兒子魏顆認為父親的決定太殘忍,便自作主張讓小玉回家了。
後來,魏顆和秦國交戰,不幸被敵人包圍,戰場上忽然出現了一位老人救了他。
當魏顆向那位老人道謝時,那老人卻說:“我應該感謝你才對,要不是你,恐怕現在我早就見不到小玉了。你救了小玉,我們一直在找機會報答你。”
將加人,先問己
將加人,先問己;
己不欲①,即速已②。
【注釋】
①已不欲: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②已:停止。
【心得】
事情要加到別人身上之前,先問一問自己是不是願意,如果自己不願意,就應立刻停止。
【故事】
陳堯谘退馬
從前,有個人叫陳堯谘,他父親對他要求十分嚴格。
陳堯谘家有一匹烈馬,為馴服它父親受了幾次傷,可那匹馬還那樣暴烈,既不讓人騎,也不肯幹活。
陳堯谘覺得這匹馬不能騎而且什麼活兒也不幹,不如把它賣了。一天早上,他悄悄把馬牽到集市上賣了。
父親醒來後發現馬沒了,忙問是怎麼回事。陳堯谘就把賣馬的事告訴了父親,父親聽了卻搖著頭對他說:“你明知那匹馬又愛傷人,又沒什麼用,怎麼能把它賣給別人呢?我們自己不願意要了而賣給別人是不對的。”
聽了父親的話,陳堯谘知道自己錯了,他急忙到集市上找到買馬的人,退了錢,把馬牽了回來。
恩欲報,怨欲忘
恩欲①報,怨欲忘;
報怨短,報恩長。
【注釋】
①欲:應該。
【心得】
別人對自己有恩惠,應時時想回報他;和人結了怨仇,應該想辦法早點兒忘掉仇恨;對別人的怨恨不要老放在心上,但是報答別人恩情的心意卻要長存不忘。
【故事】
以德報怨
宋就是魏國的一個小縣令,他管轄的範圍是靠近楚國邊境的一個小縣。
兩國交界的地方的村民都喜歡種瓜。一年春天,兩國的邊民又都種下了瓜種。
不巧這年春天,天氣比較幹旱。魏國的一些村民每天晚上到地裏挑水澆瓜。瓜苗長勢明顯好起來,比楚國村民種的苗看上去新鮮得多。
楚國的村民看了非常忌妒,晚間便偷偷到魏國村民的瓜地裏去踩瓜秧。
這件事後來被魏國的瓜農看到,他們紛紛跑到縣令宋就那裏去告狀。
宋縣令說:“你們每天晚上去幫他們澆地,看看結果會怎樣。”
楚國的村民發現魏國村民不但不記恨,反倒天天幫他們澆瓜,慚愧得無地自容。
待婢仆,身貴端
待婢仆,身貴端①;
雖貴端,慈而寬。
【注釋】
①貴端:以端莊為貴。
【心得】
對待家中的婢女和仆人,可貴的是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雖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如果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
【故事】
寬厚待人
我國東漢時期有位丞相叫劉寬,他向來以寬厚待人而聞名於世。自己的部下犯了過錯時,劉寬總能夠體諒他們,對待家人和仆人也是一樣,從來不生氣不發火。
劉寬的夫人見他這樣,怕對劉寬不好。她就想辦法惹劉寬發火。有一次,劉寬穿好朝服就要去上朝時,他的夫人故意讓侍女端了一碗雞湯給他喝,還叮囑侍女把雞湯灑在劉寬的朝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