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3 / 3)

夫人想這回劉寬肯定要發火了。可劉寬不僅沒生氣,反而還關心那個侍女手燙傷沒有。聽到這話,侍女很感動,劉寬的夫人也相信自己丈夫確實有這樣高的涵養,不再擔心他心裏會受不了了。

勢服人,心不然

勢服人,心不然①;

理服人,方無言。

【注釋】

①然:這樣。

【心得】

如果倚仗權勢逼迫別人服從,對方雖然表麵上不敢反抗,心中卻難免有些不服。隻有用道理感化對方,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沒有怨言。

【故事】

七擒孟獲

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叛亂,為首的叫孟獲。諸葛亮親自率領五十萬大軍,向南中進發。

蜀軍和孟獲的主力部隊第一次交戰,孟獲就因為疏忽大意而被生擒活捉,許多部下也被俘虜,俘虜們一個個嚇得臉色慘白,不知道蜀軍會怎樣處置自己。諸葛亮卻下令給俘虜們鬆綁,並放他們回家,俘虜們都非常感動,叩頭道謝。

諸葛亮又讓人把孟獲押上來,對他說:“我今天活捉了你,你服氣嗎?”孟獲說不服。諸葛亮親自給他解開了繩子,放他回去。

回去後,孟獲晚上又帶人偷襲,再次被生擒活捉了。孟獲還是不服。諸葛亮又給他鬆了綁,放他回去。

就這樣,孟獲被諸葛亮放了七次。最後孟獲終於心服口服,再也沒有發動過叛亂。

同是人,類不齊

同是人,類不齊;

流俗①眾,仁者稀。

【注釋】

①流俗:隨大流的俗人。

【心得】

同樣都是人,品行高低卻不一樣,跟著潮流走、品行一般的人占多數,而有仁德、品行高尚的人卻顯得稀少。

【故事】

朱衝還牛

在晉朝,有位官職很高的大臣,名叫朱衝。他小時候,家裏生活十分貧苦,由於沒錢讀書,隻好在家裏種地放牛。

村子裏有一家人,好吃懶做,並且平時愛占小便宜,經常故意把自家的牛趕到朱衝家的地裏啃莊稼。為什麼呢?原來,有次朱衝不但沒責怪偷自己家牛的人,還把牛送給了偷牛的人。從這件事中,這家好吃懶做的人知道朱衝老實,所以故意欺負朱衝。

有一次,朱衝幹完活後,正要回家,發現那家的牛在吃自己家的莊稼,於是就割了一些草,連同啃吃他家莊稼的牛,一起送到那戶人家去。

那家人見朱衝如此寬厚,再也不讓自家的牛去啃食別人的莊稼了。

果仁者,人多畏

果①仁者,人多畏;

言不諱②,色不媚。

【注釋】

①果:果真。

②諱:隱瞞,忌諱。

【心得】

對於一位真正的仁德、品行高尚的人,大家自然敬畏他;因為他們說話不會故意隱諱扭曲事實,也不會故意向人諂媚討好。

【故事】

董宣寧死不認罪

漢光武帝的大姐湖陽公主倚仗兄弟做皇帝,非常驕橫。一次,湖陽公主的家奴行凶殺了人,洛陽令董宣決定懲治凶手。這天,湖陽公主坐著車馬外出,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當場就抓住凶手處決了。湖陽公主氣得趕到宮裏,向漢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她。

漢光武帝聽了,立刻召董宣進宮,想替公主消氣。

董宣說:“陛下讓公主放縱奴仆殺人,還能治理天下嗎?用不著打,我自殺就是了。”說罷,他昂起頭就向柱子撞去。”

漢光武帝連忙吩咐內侍把他拉住,但是為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麵子,他要董宣給公主磕

頭賠禮。董宣寧願把自己的頭砍下來,也不肯磕這個頭。漢光武帝最後隻好把他放了。

能親仁,無限好

能親仁①,無限好;

德日進,過②日少。

【注釋】

①親仁:親近仁者。

②過:錯誤。

【心得】

能夠親近品行高尚的人,向他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因為這樣自己的品德自然會一天天進步,過錯也就跟著一天天的減少。

【故事】

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家住在郊外,在他家屋後的山坡上經常有人出殯。孟子每次看完回到家後,都會學別人出殯的樣子。

母親看了很擔心,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她把家搬到了集市邊。不巧的是,這次孟子家的鄰居是個屠夫。屠夫經常在院子裏殺豬,剛開始小孟子很害怕,可沒多久小孟子就不怕了,又開始整天學著屠夫殺豬的樣子玩,嘴裏還高聲地模仿商販的叫賣:“快來買呀!新鮮的豬肉……”

母親接受了前兩次的教訓,把家搬到了一個小學堂附近。聽到學堂裏傳出的琅琅讀書聲,小孟子每天都跑到學堂的窗下去聽講,慢慢地,小孟子變得愛讀書和懂禮節了。

不親仁,無限害

不親仁,無限害①;

小人進,百事壞。

【注釋】

①害:壞處。

【心得】

如果不肯親近品行高尚的人,無形中就會產生許多害處,小人會乘虛而入,圍繞身旁,我們的言行肯定會受到他們的影響,導致所有的事情都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故事】

烽火戲諸侯

春秋時期的周幽王對國家大事從來不聞不問,一味吃喝玩樂。他十分寵愛褒姒,可是褒姒從進宮以後,沒有笑過一次。周幽王下了一道旨意: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兩金子。

有個大臣叫虢石父,他替周幽王想了一個主意。當時,周王朝為了防備犬戎的進攻,在驪山帶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幾裏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過來,就把烽火台的烽火燒起來。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兵來救。虢石父現在就是讓周幽王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讓褒姒發笑。

他們真的在驪山上將烽火點了起來。臨近的諸侯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沒想到是周幽王為了讓娘娘笑而用的計策,於是都氣憤地回去了。褒姒看到後果真笑了。

後來,犬戎真的來進攻,周幽王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可是諸侯這次誰也沒來。都城的兵馬不多,抵擋不住強大的戎兵,終究遭致亡國。

不力行,但學文

不力行①,但②學文;

長③浮華,成何人。

【注釋】

①力行:勉力從事,努力去做。

②但:隻是。

③長:滋長。

【心得】

隻是一味地死讀書卻不去實踐,即使有些知識,也隻是增長了自己虛幻浮華的習氣,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

【故事】

紙上談兵

趙括是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他從小熟讀兵書,所以對用兵之道會引經據典,說得有條有理,別人誤認為他是一個合格的將才。秦昭王四十六年,秦王派大將攻打趙國的上黨,趙國大將廉頗奉趙王之命率兵二十萬救援上黨。他采取固守政策,堅守長平,和秦軍相持了四個多月,秦軍沒能攻下長平。

於是,秦王采用離間計,讓趙王派趙括去代替廉頗領兵。趙括在接管廉頗兵權以後,立即改變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圍困。這時,秦王悄悄改派白起為主將。結果,白起大敗趙括,趙軍四十萬人馬被俘後全被活埋,而“紙上談兵”的趙括也在突圍時中箭身亡。

但力行,不學文

但力行,不學文;

任①己見,昧②理真。

【注釋】

①任:聽從。

②昧:蒙蔽。

【心得】

如果隻懂得賣力做事,卻不肯讀書學習、研究學問,就容易憑著自己淺薄的見識行事,這樣就永遠不會明白真正的道理。

【故事】

呂蒙發奮讀書

呂蒙是三國時期東吳著名的大將,他自從當兵以來四處征戰,沒有時間學習。有一天,孫權對呂蒙說:“你從十五六歲起一年到頭打仗,沒有時間讀書,現在做了將軍,不能再不學習啦!”呂蒙說:“我軍務太忙,實在沒時間讀書呀。”孫權擺擺手說:“我不是要你做個博學多才的大學問家,隻要你粗略地看看各種書,能夠拿曆史作為借鑒就行了。你雖然很忙,但能有我忙嗎?我每天還抽出點時間讀書。”

呂蒙聽了大受啟發,開始發奮讀書。

有一回,魯肅同呂蒙聊天。呂蒙向魯肅介紹吳、蜀兩國的形勢,提出了五點建議。魯肅聽了非常佩服。

讀書法,有三到

讀書法,有三到;

心眼口,信①皆要。

【注釋】

①信:確實。

【心得】

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用心想、仔細看、專心讀。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