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生最好的教育
□胡平
一
一個青年來到城市打工,不久因為工作勤奮,老板將一個小公司交給他打點。他將這個小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條,業績直線上升。有一個外商聽說之後,想同他洽談一個合作項目。當談判結束後,他邀這位也是黑眼睛黃皮膚的外商共進晚餐。晚餐很簡單,幾個盤子都吃得幹幹淨淨,隻剩下兩隻小籠包子。他對服務小姐說,請把這兩隻包子裝進食品袋裏,我帶走。外商當即站起來表示明天就同他簽合同。第二天,老板設宴款待外商。席間,外商輕聲問他,你受過什麼教育?他說我家很窮,父母不識字,他們對我的教育是從一粒米、一根線開始的。父親去世後,母親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學。她說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個兒的事就中……在一旁的老板眼裏滲出亮亮的液體,端起酒杯激動地說:我提議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過人生最好的教育!
一個人受過苦,便知道珍惜;一個在貧寒中長大的人,不會不知道勤儉的重要,一個自小就知道努力做事的人,不會不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在貧窮中什麼也學不到,並進而失去人的自尊。
二
一個相貌平平的女孩,在一所極普通的中專學校讀書,成績也很一般。她得知媽媽患了不治之症後,想減輕一點家裏的負擔,希望利用暑假這兩個月的時間掙一點錢。她到一家公司去應聘,韓國經理看了她的履曆,沒有表情地拒絕了。女孩收回自己的材料,用手掌撐了一下椅子站起來,覺得手被紮了一下,看了看手掌,上麵沁出了一顆紅紅的小血珠,原來椅子上有一隻釘子露出了頭。她見桌子上有一條石鎮紙,於是拿來用它將釘子敲平,然後轉身離去。可是幾分鍾後,韓國經理卻派人將她追了回來,她被聘用了。
一個在愛中長大的人,他最好的回報也是愛。當愛促使一個人去做他很難做到的事情時,這足以證明愛的力量!
而在一件很細小的、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上也能體現出對別人體貼和關心的人,他所受到的愛的教育無疑是成功的。
三
有一個崗位需要招人,先後來了四位應聘者。在招聘條件一欄中,有一項條件是必須具備兩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前三位應聘者都稱自己有類似的工作經驗,但麵對應聘者的考問,很快顯示出自己對這一行的無知。最後來了一位男學生,他坦率地對招聘者說,自己不具備這方麵的工作經驗,但對這項工作很感興趣,並且有信心經過短暫的實踐後,能夠勝任它。招聘者毫不猶豫地錄用了他。此後他和那個招聘者曾經有過一段對話,那個招聘者說,有很多求職的人在介紹自己的情況時並不誠實,而他為什麼能夠誠實相告呢?他說小時候有一次他撿了錢,奶奶問他時,他撒了謊。奶奶朝他屁股上重重地打了一下,然後告誡他:“窮不可怕,隻要你誠實,你就有救!”他說他永遠記得奶奶說的這句話。試想一個不敢正視自己的不足、隻能依靠欺騙來取得眾人信任的人,他能行得遠嗎?
一個誠實的人,其實是最需要勇氣。他必須敢於麵對事實和真理,在別人含含糊糊、唯唯諾諾的時候,勇敢地指出真相。
誠實比一切智謀都好,而且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E輯隻因為年輕啊
微笑的我們,要用微笑的力量,去關照周圍,去感化周圍,去影響周圍,直至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掛起一片不落的燦爛。
其實,這幸福的得來又豈是局外人所可了解其中艱辛於萬一?
豈僅是幸福
□羅蘭
我的朋友之中,職業婦女占大多數,這當然是因為工作上易於接近的關係。
也就因為大家是工作上的關係而相知,彼此間就多半隻看到對方在社會上活動的一麵,至於在家庭生活方麵的情形如何,卻很少有機會去了解。
最近,和一位在工作上很談得來的朋友在外麵吃午飯。她是一位鋒頭甚健的職業婦女,見多識廣,頭腦靈活,辦事利落,人又漂亮,是位典型的事業有成的現代婦女。閑談中偶然談到電視節目,我問她:
“昨天的‘杏林春暖’你看了沒?那故事真令我感動!”
她卻一副茫然的樣子,問道:“杏林春暖?”
我說:“是啊!就是那個醫生影集呀!”
她笑說:“我知道這個影集,但說實話,我晚上很少看電視。”
“那你做什麼呢?”我大感驚奇。
“我很忙哩!”她說:“收拾屋子啊!做手工啊!縫衣服啊!教孩子讀書啊!寫信啊……白天上班沒空做的事,都得晚上做啊!”
我忽然想起她那雅致的家,很新式的,自己設計的桌中,畫框、壁飾,別具一格的插花,還有院裏整齊茂盛的盆栽……每一樣都看得出主婦的勤快與慧心。還有她常常指著自己身上穿的新套裝,說:“你看,這是我自己做的。”式樣好,價錢便宜,確是與眾不同。隻是平常我太注意她事業上出人頭地的一麵,而忽略了她不僅是位能幹的職業婦女,而更是一位細致勤勞的家庭主婦。
這發現使我突然覺得心情複雜。不但對這位朋友由衷地產生了另一種敬佩之情,還更使我想到了許多在事業上有成就的朋友,覺得做個成功的現代婦女真是不易!因為她們並不像一般所常設想的一家庭與事業無法得兼;或是然能夠得兼,卻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更不像另一些人所以為的,這種二者得兼的成就是“一伸手就可以拿到”的那麼簡單容易,猶如“天方夜譚”。
我想到另一位和我時常來往的文藝界好友。她名氣大,人緣好,事業更是做得有聲有色。對外廣交遊,熱心助人,處事明快果決,勝過須眉。文章寫得既快又好。但她在家庭裏卻是那麼“女性”,人既漂亮,又會修飾;既會繡花,又會園藝;做起菜來,輕而易舉,南北口味樣樣精彩;在丈夫麵前更是格盡婦職,教育子女,無微不至;決不因自己的事業而忽視家庭。
還有一位年紀較長的女士,丈夫位居要職,自己在大學任教,一麵從事翻譯工作,還要抽出時間研究藝術史,學習繪畫,參加婦女活動。但她從不忽略丈夫事業上需她幫助之處。家中兒孫繞膝,十分溫暖和睦。
另一位年輕教授,著作甚豐,學識既淵博,人又美麗端莊。但她對丈夫溫和柔順;對子女教育有方。在家是百分之百的賢妻良母;到了教室,則是令學生崇服的嚴師。
多年前,一位年輕女聲樂家為她的嬰兒親手編織絨線帽子的神態,一直清晰地留在我的心頭。她在編織時的溫柔與俏麗,和她在台上引吭高歌時的神情是那樣的不同。上台高歌是自我才華的顯露;為嬰兒編織帽子卻是純然忘我的母性的光輝。
事業與家庭真個是不可得兼嗎?
由許多事業成就輝煌,而又家庭幸福美滿的女士們的實例看來,答案竟然是“可以得兼”的。
當然,這“可以”之中,蘊含著不知多少不足為外人道的辛苦;更蘊含著不知多少不足為外人道的容忍,雙倍或數倍的付出與委屈求全。
一般說來,男人們在感情上和直覺上,是並不希望女人有事業的。他們希望的是一個穩定的、使他們無內顧之憂的家。因此,這家的主婦必須是“專任”,才可以“專心”。才不致因“她”的顧此失彼,而影響到“他”在外麵事業上的專注。因此,日本某教授為文發表女子讀大學會亡國之論時,廣獲日本男士讀者的同情。事實上,這些日本男人代表著絕大多數男人的想法。這也就是,身為女人,如想結婚之後,還能分身去搞事業的話,首先而且最難爭取的,莫過於丈夫的容忍與同情了。
這爭取的過程是如何的呢?
我說它不足為外人道。因為它有時是要用強硬的態度去爭取;有時是要用懷柔政策去要求的;有時是用現實利害關係去打動的(例如:可以多賺一點錢,維持生計)。但無論是用哪一種方法,自己都必須付出雙倍數或數倍的心血與勞力,使對方找不出任何理由來挑剔你內外兼顧時的破綻。
已婚的職業婦女沒有“公餘之暇”。我提到的幾位女士,工作的繁重與成績的輝煌有目共睹,大家稱讚她們“不讓須眉”。其實,豈僅“不讓”?簡直“勝過”。她們下班之後,犧牲休息與娛樂,和顏悅色、溫溫柔柔,把所欠下的家事一一補齊,使丈夫不得不承認她是稱職的妻子。而且她們還得盡力使自己不致因雙倍或數倍的勞累,而失去女性的嬌柔。
在這聲色誘惑比比皆是的社會,如果職業婦女的丈夫移情別戀,人們不會不諒解丈夫,而是不諒解妻子——誰讓你為了事業而忽略了家庭與美容呢?
“挽留丈夫”是職業婦女最不容失敗、卻易最失敗的任務。
因此,這些既有事業成就,而居然仍維持了完美家庭的婦女,就被認為“天生有福”的了。
其實,這幸福的得來又豈是局外人所可了解其中艱辛於萬一?在別人看來,似乎這些女性的幸福是唾手可得的,又似乎如果她們竟然也還能擁有幸福的家庭,必定在某些環節上是有問題的。但以這幾位女士為例,她們內外兩邊的成就不但非常真實,而且並不次於大多數專心致誌做事業,或心無窮騖為家庭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成績。
我說當我想到這問題時,心情複雜,實在是內心裏在對這些位有成就的婦女無限崇敬之外,還更有幾分徘徊不去的辛酸,“事業婦女”(CareerWoman)這一生的掙紮奮鬥與奉獻,其用心之苦、誌向之堅、顧慮之周、耐力之強,又豈是“能幹”或“幸福”一類輕描淡寫的詞句可形容的?受傷,這種事是有的——但是你要保持一個完完整整不受傷的自己做什麼用呢?
隻因為年輕啊
□張曉風
愛——恨
小說課上,正講著小說,我停下來發問:
“愛的反麵是什麼?”
“恨?”
我環顧教室,心裏暗歎,隻因為年輕啊,隻因為太年輕啊。我放下書說:
這樣說吧,譬如說你現在正談戀愛,然後呢?就分手了。過了50年,你70歲,有一天黃昏散步,冤家路窄,你們又碰到一起了,這時,對方定定地看著你說:
“,我恨你!”
如果情節是這樣的,那麼你應該慶幸,居然被別人痛恨了半個世紀。恨也是一種很容易疲倦的情感,要有人恨你50年也不簡單,怕就怕你當時走過去說:
“,還認得我嗎?”
對方愣愣地呆望著你說:
“啊,有點麵熟,你貴姓?”
全班學生都笑起來,大概想像中的那場麵太滑稽、太尷尬了吧?
“所以說,愛的反麵不是恨,是漠然。”
笑罷的學生能聽得進結論嗎?——隻因為太年輕啊,愛和恨是那麼容易說得清楚的一個字嗎?
受創
來采訪的學生在沙發上坐成一排,其中一個問道:
“讀你的作品,發現你的情感很細膩,並且總是在關懷,但是關懷就容易受傷,對不對?那怎麼辦呢?”
我看了她一眼,多年輕的額,多年輕的頰啊,有些問題,如果要問,就該去問歲月;問我,我能回答什麼呢?但她的明眸定定地望著我,我忽然笑了起來,幾乎有點輕佻的口氣:
“受傷,這種事是有的——但是你要保持一個完完整整不受傷的自己做什麼用呢?你非要把自己保衛得好好的不可嗎?”
她驚訝地望著我,一時答不上話來。
人生在世,一顆心從擦傷、灼傷、凍傷、撞傷、壓傷、扭傷乃至到內傷,哪能一點傷害都不受呢?如果愛和關懷就必須包括受傷,那麼就不要完整,隻要撕裂。基督不同於世人的,豈不就是那雙釘痕宛在的受傷手掌嗎?
小女孩,隻因為年輕,隻因為一身光燦晶潤的肌膚太完整,你就舍不得碰撞,就害怕受創嗎?畢竟她還年輕。畢竟春天之後還有春天,愛情之後還有愛情。
愛情之後還有愛情
□曾曉文
那一年女友蓮正沉浸於一場瘋狂的愛情之中,她迷上了一位年輕的畫家。那位畫家在藝術上追求一種空靈的風格,他的生活與愛情也隨之空靈。但正是他這種在凡俗瑣事中從容來去的氣度讓她傾心,她情願在生命旋轉的輪盤上把自己全部青春的情感都押在他的名下。
她和他暢談美術,暢談文學,進行著一場場精神的會餐,且樂此不疲;隨後他們又在熱烈的親吻中拚命吮吸對方的生命,仿佛躲進藝術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
她對他的感受無時無刻不在她心中活躍著,她渴望傾訴,於是就給我寫信,用美麗的文字寫很長的信。我讀她的信總是感動,因為那滿紙的迷戀不由我不感動。她抱怨我的回信隻寥寥的幾句,全不能呼應她的熱烈。我隻有苦笑了,畢竟她在夢中,我在夢外。那時我已進入平靜的家庭生活,我操心柴米油鹽,房租水電。我不再談詩,當然也不再相信詩中的愛情,所以我無法給予她所渴望的讚美,對好的浪漫愛情的讚美。我隻希望她的夢能長一點,但隻要是夢,終要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