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醫藥調節免疫係統1(1 / 3)

第五章醫藥調節免疫係統1

一、醫藥提高免疫力的科學

1現代醫學提高免疫力的方法

免疫療法就是通過免疫調節劑來調動機體的各種免疫防禦機製,即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免疫細胞殺傷抗原的生物效應,也可使免疫缺陷得到部分糾正。

卡介苗

卡介苗又稱為結核活菌苗。卡介苗可以增強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能刺激T細胞增殖,增強各種抗原的免疫原性,加速誘導免疫應答,提高免疫水平;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活力,增強溶菌酶的活動,能促進白細胞介素-1的產生,因而可以增強輔助T細胞的功能;並能選擇性地提高巨噬細胞殺傷細菌的能力。

幹擾素

幹擾素是一種蛋白質,為機體非特異免疫功能的一種重要因子,通過活化淋巴因子,增強T細胞、NK細胞、粒細胞、單核細胞的細胞毒活性,具有抗病毒作用。

白細胞介素-2

白細胞介素-2是由T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原稱T細胞生長因子。其可直接或間接促進細胞毒性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淋巴因於活化的殺傷作用,從而改善機體抗病毒能力。

轉移因子

轉移因子是免疫淋巴細胞釋放的一種淋巴因子,是一種小分子物質,能提供某些細胞免疫能力轉移給受體,使受體具有供體的細胞免疫能力。

免疫核糖核酸

核酸是機體內細胞核與細胞質中的核蛋白的組成部分,是從致敏淋巴細胞中攝取的大分子物質。

短小棒狀杆菌

短小棒狀杆菌是一種厭氧杆菌,能刺激單核吞噬細胞係統,激活巨噬細胞,抑製腫瘤生長,具有免疫性劑的作用。此外,短小棒狀杆菌還可增加幹擾素的產生。

2增強非特異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方法

當疾病流行時,人們是否會受到感染,這主要取決於自己對這種傳染病的防禦能力(通俗地稱為“抵抗力”)。人的防禦能力包括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提高人體免疫力的措施,即從這兩方麵進行。

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力

所謂非特異性免疫,即指機體的皮膚、粘膜對病原體的阻擋作用,以及皮膚、粘膜所分泌的殺菌物質的殺菌作用、吞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吞噬作用,以及補體、溶菌酶、酵解素、幹擾素等物質對病原體的作用。

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力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通過飲食均衡補充營養素,增強免疫防護屏障;進行體育運動鍛煉增強體質;改善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控製傳染源和傳播途徑;減少心理壓力。

增強特異性免疫力

所謂特異性免疫力,即指人體對某種病原體所具有的針對性的抵抗力,這種抵抗力是因人而宜的,也是因病而宜的。一般可通過預防接種、患傳染病或隱性感染而獲得這種抵抗力。顯而易見,特異性免疫主要是在人出生後形成的,所以也叫後天免疫。二、醫藥提高免疫力的主要種類與方法

1預防接種法提高免疫力

保護易感人群的最主要措施是提高人的特異性免疫力,而對人體預防接種是提高特異性免疫力的主要方法。預防接種又叫人工免疫,是將各種人工製成的疫苗用人工方法接種到人體,使體內產生保護性抗體,從而抵禦各種病原本的侵襲。

預防接種的種類

分為人工自動免疫和人工被動免疫兩類。

人工自動免疫

將無毒性的病原體或類毒素製成的疫苗接種到人體內,使其刺激人體自動地產生保護性抗體,以抵禦病原體的侵襲。例如,給人體接種乙腦疫苗就是為了刺激人體產生乙腦病毒抗體,從而抵禦乙腦病毒的侵襲。

人工被動免疫

將製好的保護性抗體(即含抗體的血清或抗毒素)注射到人體內,使人體迅速獲得特異性免疫力。由於這樣的抗體不是本人自動產生的,而是被動得到的,故稱為“被動免疫”。如給人注射破傷風抗毒素、丙種球蛋白等都屬於人工被動免疫。

預防接種的方法

皮膚劃痕法

在上臂外側中部劃痕接種。

皮下注射法

將疫苗接種到上臂外側的皮下。如接種乙腦疫苗、麻疹疫苗等均用皮下注射法,這是最常用的接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