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調養之道
秋季又為燥之令,燥傷津液,人們會感到咽幹鼻燥,皮膚幹澀,口渴欲飲。故秋季的飲食應以清淡為宜。豆漿、稀粥、牛奶是必要的飲料,並適當地多飲開水。蔬菜應選用新鮮汁多的蘿卜、冬瓜、西紅柿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為佳,如葡萄、香蕉。梨有“百果之宗”之稱,中醫說它:“生者能清六腑之熱,熟者能滋五髒之陰。”梨是秋季的保健佳品。藥食兼優的芡實,有生津開胃、滋陰止渴之效。用銀耳泡發後煮爛加糖服食,亦是秋季的潤補之品。百合,既是佳蔬,又是良藥,能夠清熱生津、潤肺止咳。取百合適量與大米同煮,文火(即小火)熬到爛熟,加入適當的白糖,即是“百合粥”,對秋燥幹咳者,頗有療效。
秋季的飲食,總以滋潤為宜,忌食過鹹以及辛辣油炸之物,少嗑瓜子,飲酒不可貪杯,以防助燥傷津。
4冬季提高免疫力的種類與方法
冬季,自然界陽衰陰盛,草木凋零,冰封雪飄,寒氣襲人,易損人體陽氣。所以冬季應順應陽氣潛藏,斂陰護陽,提升機體的免疫力,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
生活免疫之道
宜早睡晚起。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們早睡晚起,可使意誌安靜,自身潛伏的陽氣不受幹擾。
背部宜暖。冬季要注意背部的保暖。因為背為陽中之陽,風寒之邪極易通過人的背部侵入人體,發生疾病。老人、小孩及體弱者冬日宜穿背心,睡時也要保暖背部,避免寒邪的侵襲,陽氣的損傷。
宜避寒就溫。冬日氣候寒冷,人們更要避寒就暖,氣候驟寒或寒潮過境時,最好不要外出;如要外出,應戴好帽子,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襪。另外,老人、冠心病患者及體弱者宜居住溫室。
慎洗澡。洗澡能清潔皮膚,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對健康十分有益。但冬季氣候寒冷,稍有不慎,易發生傷風感冒,並誘發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因此每周洗一次澡為宜,而老年人及患有心髒疾病的人則稍長一些為宜。
宜洗足。古代養生秘訣主張“飯後三百步,睡前一盆湯”。腳是人體之根,與五髒六腑有著密切的聯係。冬季臨睡前用40℃~45℃的熱水洗足(雙腳浸泡10~15分鍾),對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此外,還有益於延緩大腦衰老。
飲食免疫之道
冬寒防病變。冬至節之前是陰寒最嚴重的階段,重病患者往往會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重病患者可在“立冬”前後,有針對性地服食一些滋補強體藥,如紅棗、桂圓、板栗、核桃仁、芝麻、山藥、黃芪、人參等,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冬季氣候寒冷,早起外出宜進紅棗薑湯或牛奶、豆漿、紅棗粥等熱飲,以暖和身體;冬令膳食應以補為主,可多食些優質蛋白質食物,如肉、魚、蛋、豆類食品;多選食熱量高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冬季氣候幹燥,還應多攝含有維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膚幹粗、皸裂等。另外,多吃生蒜可防感冒,日常膳食應多安排些熱湯以溫暖脾胃,增進食欲。
運動免疫之道
早晨起床後,可行搓腰術。方法是: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然後用力上下搓120次(一上一下為一次),或以熱為度,也可用手搓熱擦麵部和耳部,有補胃、防聾,悅顏色、潤肌膚的作用。
此外,還可根據各人身體狀況有選擇性地進行鍛煉,如慢跑、散步、球類、練氣功、習劍、登山、遊泳、打門球、做保健體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