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勞累了一天的範仲淹暫時放下軍機要事,緩步走出大帳。他一麵四處巡視,一麵回想起兩年多來征戰邊疆的日日夜夜,為把這種邊疆的軍旅生活以詞的形式表現出來,於是寫下了這首《漁家傲》。這首詞道出了守邊將士報效國家的雄心壯誌,訴說了離家萬裏的憂思。
後來,西夏終於和宋朝講和了。範仲淹因守邊有功,被提升為參知政事,重新回到朝中做了朝廷的重臣,宋仁宗也非常看重他,多次向他征求富國強兵的良策。
範仲淹後來被宋仁宗委以重任,實行變法,力圖振興大宋王朝,後來變法失敗,範仲淹被貶,但他的這首詞卻流傳至今。
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嘶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裏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下片抒情,抒發的是邊關將士的愁情。端著一杯渾濁的酒,想起遠在萬裏之外的家鄉,可是邊患沒有平息,怎能談得到歸去?再加上滿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聲碎,又叫人如何能夠入睡?將士們隻能是愁白了烏發,流下了濁淚。在這裏,作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出邊關將士壯誌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
83.蘇軾的宋詞故事
蘇軾是反對王安石變法,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掖後進。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麵獨具風格。其詩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放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
900多年前的一個夜晚,也就是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這一夜,蘇東坡正做著一個溫馨的夢,夢中的他就要回到闊別已久的家中,見到日思夜念的親人。這是他多麼長久的企盼啊!仕途坎坷,身不由己,使他常年漂泊在外,難得與親人一聚。他曾經多少次夢中回到故鄉,與心愛的她執手相望,百感交集,醒來後卻是一場空。這一次應該是真的了吧?妻子仍舊那樣嫻靜地坐在窗前,整理她那如雲的鬢發。在兩人目光相觸的一刹那,幸福而辛酸的淚水不禁奪眶而出,激動又複雜的心情再難用任何語言表達。但蘇東坡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他竟然又被無情的夢給欺騙了。夜半醒來,輾轉難眠,思潮翻湧,感慨萬千。算來妻子已經離開人世整整十年了,這十年來,他一時一刻都不曾忘記過她,那種明知再也不能相見卻又忍不住去幻想的心情一直伴隨著他。有時蘇東坡也想,即使真有重逢的機會,妻子還能認出十年後滿麵滄桑的自己嗎?世事無常,仕途艱險,歲月無情,青春不再啊。但縱然如此,蘇東坡依舊堅信,千裏之外另一個世界中的妻子,一定也會像自己一樣,日日夜夜為相愛之人的生死阻隔而肝腸寸斷。
夢中的蘇東坡無比幸福,醒來的蘇東坡卻無限淒涼。但無論如何,蘇東坡與妻子的愛情堅定執著,因為蘇東坡愛他的妻子,更明白妻子對他的愛,盡管已是人鬼相隔,但這種愛足以支撐他自信頑強地走在人生路上。
妻子離開蘇東坡已整整十年,十年來世事變幻、容顏更改,但不變的是那永永遠遠、絲絲縷縷的牽念。縱然是生死相隔,縱然是麵目全非,縱然是深埋土中,舊日情懷卻依然。年複一年,“短鬆岡”上,“妻子”無奈的歎息將永遠與明月相伴;年複一年,明月之下,也總會有東坡悠長的思念,穿山越嶺,直抵千裏之外的那片鬆林。對於蘇東坡來說,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開頭三句,排空而下,真情之語,感人至深。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十年。人雖已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懷”!而今想起,更覺天人永隔,倍感痛楚。妻子逝世後這十年間,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壓製,心境是悲憤的;到密州後,又逢凶年,忙於處理政務,生活上困苦已極。適逢亡妻十年忌辰,正是觸動心弦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製。想到愛侶的死,感慨萬千,遠隔千裏,無處可以話淒涼,話說得極為沉痛。作者孤獨寂寞、淒涼無助而又急於向人訴說的情感令人格外感動。接著,“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個人的種種憂憤,包括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敝,這時他還不到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卻要“縱使相逢”,這是一種絕望的假設,深沉、悲痛,而又無奈,表現了作者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境更加深了一層。詞的下片才真正進入“夢境”。作者在夢中回到了故鄉。在那裏,與自己的愛侶相聚、重逢。這裏作者描繪了一個樸實、感人而又美好的場景——“小軒窗,正梳妝”。作者以這樣一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愛侶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但蘇東坡筆力的奇絕之處還在下邊兩句——“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妙絕千古。正唯無言,方顯沉痛。正唯無言,才勝過了萬語千言。正唯無言,才使這個夢境令人感到無限淒涼。“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之勝,全在於此。結尾三句,又從夢境落回到現實上來。設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特別是“明月夜,短鬆岡”二句,淒清幽獨,黯然魂銷。蘇東坡此詞最後這三句,意深,痛巨,餘音嫋嫋,讓人回味無窮。
84.薑夔的宋詞故事
南宋光宗時期有一年除夕,江南下起了大雪,在兩浙路吳縣到吳江的運河裏,一條條載著年貨的船匆匆駛過。聽著兩岸劈哩啪啦的鞭炮聲,船夫們都在拚命地劃著船,為的是盡早趕回去,全家過個團圓年。這時,運河中由北向南駛來一條小船,船上的人一麵慢慢劃著槳,一麵含笑望著艙口。原來,船艙口正坐著一個三十五六歲的書生,手裏拿著一支洞簫在嗚嗚地吹著,艙內坐著一位妙齡女郎正伴著簫聲,低低地唱著,那聲音雖不甚大,卻清亮悅耳,婉婉轉轉,動人心魄……
這個書生便是當時著名的詞人薑夔。一個月前,曾做過參政知事,如今退隱石湖的範成大請他去作客,兩人賞花飲酒,作詩賦詞,相處得十分融洽。
一天傍晚,小雪剛剛下完,湖麵波光粼粼,不時有小魚飛快地跳出水麵,蕩起層層漣漪。吃完晚飯,範成大邀薑夔踏雪賞梅。二人沿著屋前的湖濱漫步著,湖岸,一叢叢竹子秀麗挺拔,冰雪掛在竹葉上,景象十分壯觀。二人賞玩的十分開心。突然一陣輕風吹過,帶來一陣沁人心脾的幽香,二人不覺一同抬頭向前看去,隻見在一叢竹子背後,緊靠湖邊處一株老梅正在怒放。二人透過稀疏的翠竹,看到老梅傾斜的樹幹上長滿青青的苔蘚。在大大小小的枝頭掛滿了盛開的花朵,像一樹潔白的雪,與樹下之雪相映成趣。老梅影子投到湖麵上,隨著水波的起伏在輕輕地晃動。二人緩緩地繞過竹子,靠近梅樹,在樹下靜靜地向上凝望著,仿佛進入一個優美迷離的夢境,一動就會使它消失似的。二人如醉如癡地觀賞著,讚歎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造化。很久,範成大對薑夔說:“賢弟何不作一首詞來讚歎眼前的盛景呢?”薑夔既善於詞章,又嫻於音律,每每創製新的詞牌,因此這一提議正中下懷。範成大呼下人搬來桌椅,取來紙筆墨硯,與薑夔坐在梅樹下,一邊飲酒,一邊製曲填詞。
薑夔喝了幾口酒,他的臉上泛起了紅暈。他拿起隨身攜帶的笛子吹奏起來。笛聲裏,他想起了以前的是是非非,這愛和恨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網把他罩在裏麵,令他心醉,又令他心碎。那天明即消逝得無影無蹤的梅花女神、西出邊塞的王昭君、還有那先是被漢武帝“金屋藏嬌”但終遭遺棄的陳皇後的倩影都在他的麵前出現。薑夔放下笛子,夢遊一般在樹下徜徉著,吟詠著。過了很久,他鋪開紙,提筆在紙上揮灑起來:
辛亥之冬,予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宋初詩人林逋(諡號和靖先生)的《山園小梅》詩有句雲:“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現在薑夔將其中的“暗香”、“疏影”四字借用下來,作為自製新曲的詞牌名字。範成大見了詞稿,驚喜異常,再三吟詠,愛不釋手。他找來家伎小紅和幾個樂工,請薑夔將詞與曲譜一並傳授給他們,讓他們即刻練習演奏和演唱。家伎與樂工們便認真地演練起來。第二天晚上,已演習精熟,小紅便在月下演唱起來。這月夜飄蕩的歌聲仿佛與空中暗暗浮動的梅香融為一體,使人分不清究竟是梅花散發的幽香,還是梅曲帶來的芬芳。範成大聽後連連讚道:“這真是詠梅的佳作啊!”薑夔自己也怡然自得。
轉眼除夕即將來臨,殷勤的主人留薑夔在石湖過年,但薑夔卻歸心似箭,執意要回到吳興的家中過年。因此便在除夕這天的早晨與範成大告別。臨行,範成大將自己心愛的家伎小紅送給薑夔,讓這位擅於歌唱的姑娘時時陪伴在詞人身旁……
歸途中,薑夔想起自己在石湖寫的二首詠梅詞,十分自得,一時意興盎然,便取出洞簫,自己一麵吹,一麵讓小紅低聲演唱……於是便出現了文章開始時的那一幕。
《暗香》一詞,以梅花為線索,通過回憶對比,抒寫作者今昔之變和盛衰之感。全詞可分為六層。上片,開篇至“不管清寒與攀摘”五句為第一層,從月下梅邊吹笛引起對往事的回憶。那時,作者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贈,賦詩言情,情境況何等幽雅,生活何等美滿!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何遜而今漸老”兩句,筆鋒陡轉,境況突變,作者年華已逝,詩情銳減,麵對紅梅,再難有當年那種春風得意的詞筆了。從“但怪得”至上片結尾為第三層。這兩句點題,寫花木無知,多情依舊,把清冷的幽香照例送入詞人的室內,浸透著周圍的一切,免不了撩起深長的情思。下片寫身世之感。從“江國”到“紅萼無言耿相憶”是第四層,感情曲折細膩而又富於變化。敘寫獨處異鄉,空前冷清寂寞,內心情感波瀾起伏:先是想折梅投贈,卻又怕水遠山遙,風雪隔阻,難以寄到;次想借酒澆愁,但麵對盈盈翠盞,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淚”;最後,作者想從窗外紅梅身上來尋求寄托並據以排遣胸中的別恨,然而引起的卻是更加使人難以忘懷的回憶。“長憶曾攜手處”兩句,是第五層,這兩句說明詞人最難忘情的是西湖孤山的紅梅,它傲雪迎霜,幽香襲人,壓倒了凜冽的冬寒,似乎帶來了春天的信息。當時“攜手共遊”,何等愜意!結尾兩句又是一層,詞筆頓時跌落,終於又出現了萬花紛謝的肅殺景象。“幾時見得”一句埋伏下許多情思,引起無限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