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學管理創新促進新課程的推進

新課程的實施已經近4年,但在推進中遇到了許多難題。這些難題首先是校長的引領作用發揮得不夠。許多校長缺乏創新意識,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片麵追求升學率”的束縛,雖然手捧新課本,但卻還是唱著老調子,對課改抱著觀望的態度。還有一些校長也想推進新課程,但是對新課程的觀念和實施的途徑不十分清楚,所以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顯得力不從心。如此等等,使新課程的推進出現了說的與做的不統一,甚至出現了“轟轟烈烈搞課改,紮紮實實搞應試”的不正常現象。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學校校長的引領作用發揮得不夠,沒有真正地組織實施新課程,既不認真學習,又不培訓教師,以致管理人員與教師對新課程了解甚少。學校管理還是以應試教育為基點,缺乏與新課程相配套的管理方法。

校長要真正發揮其引領作用,首先要了解掌握新課程的實質,轉變觀念,以新的管理模式去實施新課程,用新課程提倡的新觀念、新方法引領教職員工紮紮實實搞好新課程改革。

新課程提倡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是學生主動與教師、與同學、與環境等相關課程要素進行互聯互動、共生共創、整合建構的“生態係統”。新課程推行之初,教師包括筆者本人對新課程的理念和新課程的教學模式缺乏理解。教師們捧著新教材,用的卻是老方法。其結果隻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一切照舊。怎樣才能打破這種思維定式和行為定式呢?隻有在全校師生員工中認真開展新課程理念和方法的學習、討論及培訓,並請有關專家來校進行指導,才能收到成效。在此基礎上,把新課程的主要觀念方法進行總結,讓每位師生員工記住並應用到教育教學的管理之中。

(1)以生為本,以師為導。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學習主人的地位,教師自覺退居次席,從指導者的角度去幫助學生。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

(2)以學定教,教學相長。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的具體情況和需要去製定怎麼教?教什麼?要徹底從過去的“以教定學”中解脫出來。改變過去我教什麼你學什麼,我怎麼教你怎麼學的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多元互動增長知識,提高教學水平。

(3)多元互動,相互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各種方法實現“三維目標”。實現“三維目標”是指教學過程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和諧統一。通過多元廣泛交流,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4)實行“六自四導”。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學生是學習主人的地位,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和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觀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發現、自己去表述、自己去解決、自己去驗證”。教師則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引導、指導的作用。要“導思、導學、導做、導向”。這“六自四導”充分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新理念,尊重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權利。從問題的發現到問題的驗證,學生始終參與其中。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於思考、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自己的發現被解決、被驗證喚起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通過反複的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我們的實踐使前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的設想成為了現實——“我所致力的目標,是要找到這樣一種教學方法:不是把知識‘填入’兒童的腦袋,而是讓他們自己設法向我‘奪取’知識,經過與我的智力‘搏鬥’去掌握知識,通過孜孜不倦的探索去獲得知識。”

(5)“學、思、談、講、練”的教學模式。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以學為主、多元互動的原則出發,來設計一節課的流程。“學”是指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根據教師為其設計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時間內,一邊學習,一邊思考。“思”是指學生在學的同時根據目標思考有什麼問題,並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談”是指學生在學和思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這種“談”是各種形式的交流和多元互動。可以是在學習小組成員間的交流,也可以是在全體學生麵前的表述和爭論,還可以是師生間的交流。“講”是指教師在學生學、思、談的基礎上對典型的問題給予精彩的講解,是起“點睛”作用。“練”是指在大家經過前四步的學習,基本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後,在教師指導下做精選的練習以鞏固學過的知識。“練”也可以是多種形式的,可以是問答式,也可以是筆頭的練習。在練習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談解題的思路,以啟發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和掌握解題的技巧。這是該模式最基本的程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根據課程的難易和學習的進度來調整前後順序和時間的分配。

引領學校走向社會,充分利用社會的各種資源推動學校發展

知識經濟的到來,不僅使得學校在個人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更加凸顯,而且也更加要求學校打破傳統的封閉辦學、封閉管理,拆掉形式上和觀念上的“藩籬”,加強同社會、同生活的聯係。任何一所學校都是處於特定社區,在某種意義上說,不了解社區就不了解學校。學校如果不與社區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也就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同樣,文明社區的建設也為學校教育提供了更寬廣的實踐平台。因此,學校走向社會進行開放性的管理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一種趨勢。學校與所在社區“雙向互動”、相互支援正成為學校的一項新的工作。怎樣做到“互動”、“支援”呢?就目前的條件來看:

(1)資源上的相互支援。學校有寬敞的操場和各種現代化設施,可在節假日向社區開放,為社區成員的鍛煉、娛樂和學習提供服務,促進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同時,社區也有著學校沒有的設施,可向學校開放,如少年宮、圖書館、敬老院、工廠等。在放學後、節假日,可指導學生從事興趣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在人才資源方麵,學校有各學科的教師可為社區的文化教育和市民學校提供服務。而社區則有各種專門人才可為學校提供革命傳統教育和各種專業的常識教育。

(2)在組織功能方麵,學校可通過對學生及學生家長的教育提高社區成員的文化道德素質。並通過學術輻射帶動學習型社區的構建。社區可通過對社區的管理和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來指導、監督學生在社區的行為規範。並以文明社區的精神風貌對學生施以無形的影響,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3)在相互參與管理方麵,學校通過家長委員會和社校共建小組等組織形式鼓勵家長和社區成員參與學校的管理。社區則可以邀請學校的領導和教師代表參與社區的管理。如果以上三點得到實現就會呈現出學校、社區都發展的雙贏局麵。

學校管理創新是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在這個係統工程中,學生、教師是帶動學校發展的翅膀,而校長則是“學校航船”的領航員。把這艘航船領入可持續發展的正確航道,不但需要高瞻遠矚的眼光和劈波斬浪的勇氣,還需要校長有聰明的才智和豐富的專業知識。不但需要校長有寬廣的胸懷,更需要有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隻有這樣,才能不斷帶領廣大師生員工走出一條有本校特色的辦學之路。第二節優化發展戰略

1.學校管理優化的意義

學校管理過程可分解為許多個基本環節,對這些基本環節分別進行研究,無疑對各個階段的管理活動大為有益,但是,各個階段管理活動的有效性,還不等於學校管理周期全過程以及各周期管理工作過程的高效性。

學校管理過程常出現弊端,最主要的就是管理過程不完整。其表現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