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者經常麵對各種對象而公開發言。這些對象大致有學生、同事、家長及學校外賓等四個層麵。對學生的發言包括:升旗典禮、晨會或周會、開學或畢業典禮、校慶等。學校管理者通過這樣“—對多”的溝通方式,使學生感受到學校的關懷和期望,也能使學生在心目中形成某種印象或形象。在麵對教師及其他行政人員時的公開發言,上要是指校內的各種會議,如晨會、校務會議、教研會議、教學評價會議以及其他各種研習會議。

學校管理者通過公開發言可以傳達學校政策或個人理念,達到宣導、溝通和說服等目的。在麵對家長時,由於與家長公開見麵的機會不是很多,所以必須避免音量太小、場麵混亂、發言冗長等不良習慣。

否則,家長會懷疑學校管理者的領導能力和辦學能力。在麵對社區民眾、校外重要人士或其他社會人士等“外賓”時,學校管理者就是在代表學校,必須提高公開發言的質量,以給外賓留下較好的印象或達成雙方之間的某種配合、支持或合作。關於如何提主演講質量的問題,美國著名演講家茲韋費爾認為首先要去除演講中的四大忌諱:傳播流言蜚語、妄下判斷、借口和威脅。這些忌諱有兩個共同點:一是它們會帶來言語傷害,阻礙事情的進展;二是這種傷害往往又是在無意中造成的。流言蜚語對學校組織的傷害性相當大。學校管理者講話最忌諱的流言蜚語通常是揭出對方的隱私;其次是“一時失言”,使本來已有的較好的同事關係破裂,甚至使多年建立起來的友好關係毀於一旦;再其次就是對事情無能為力的人抱怨,訴苦,這種抱怨、訴苦往往容易使學校組織“積怨成疾”,使學校環境甚至學校文化不斷惡化;最後就是學校管理者的“無成效”的漫無邊際的講話,這種講話往往會成為學校發展環境的“實體汙染”,不但“汙染”學校發展環境,而且會阻礙學校發展的進程。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學校管理者無論處於什麼職位,也不能加入到談論流言蜚語的行列中去。如果出現流言蜚語,隻向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反映情況,不能隻是提出問題,而且要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別人向你抱怨,也讓他們提出解決的辦法,然後和那些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人討論。

同樣地,妄自評判也會給學校管理和學校發展帶來很大的危害。對於妄自評判,學校管理者要控製自己判斷別人的傾向,收斂評價人或事的嗜好。特別是作為一名有影響的學校管理者,必須避免過於草率和程式化地對別人進行判斷。

學校管理者要經常思索三個問題:要考慮是否僅憑對一個人的性格的評價就限製了這個人的發展;如果這個人正好與我對他的評價相反怎麼辦;如果對於我據以否定的行為,他們的理由很充分怎麼辦?對於借口或粉飾,學校管理者要認識到這些話語都是沒有意義的。如果說話者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看上去世像是周圍環境的受害者,然後試圖逃避責任,這其實是得不到別人的原諒的。如果過分強調借口,就是過分強調過去,著眼逃避應當承擔的責任,這種對於過去錯誤的逃避,往往會失去在以後改正錯誤的機會。

所以,在任何時候,學校管理者都不要把自己的思維定位在尋找借口上麵。對於威脅,更不應該在學校管理者講話中出現。威脅,看上去好像很有力量,實際上正是軟弱的表現。如果這樣,往往會導致學校成員容易處於一種警戒狀態,會產生不必要的敵意,使學校管理者處於被孤立的狀態之中;同時,學校成員會認為你缺乏責任心,會認為你的管理水平有限。為了去除這些忌諱,並使演講富有成效,茲韋費爾建議從以下六個秘訣入手:

宣言和主張

“宣言”通常是指公開的,正式的宣告。對於學校管理者來說,對外發表宣言是一個很有力的領導手段。它可以讓學校管理者展示自己,逐步表達自己的看法、作出承諾和表達意願。“主張”是指有根據地陳述一個判斷,它是宣言的基礎。特別對於校長來說,首先要考慮的是能發出什麼樣的宣言來改變學校成員和團隊的工作效率?同時為了支持這個宣言,還要考慮有哪些行之有效的主張?

保證和承諾

保證和承諾會促使人們采取行動。會產生比在沒有作承諾的情況下更大的成果。如果學校管理者想取得非凡的成果,就要做非凡的保證和承諾,但過於冒失的承諾會降低學校管理績效。實際上,“承諾”就是指在—個公開的宣言下所產生的結果。這個結果應該有三個特征:可以量化、及時和可以檢驗。學校管理者作承諾必須要求結果可以量化,同時也要能夠得到檢驗。換句話說,當最後期限快到的時候,學校成員就能很明顯地看到你是否履行了承諾。

請求和邀請

學校管理者不僅要作出承諾,也要對學校成員提出較高的請求。這足以激發學校成員取得他們自己意想不到的成就。與承諾很像的是,請求也是一個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巨大資源。邀請和請求相似,但比請求的語氣要弱些。學校管理者要分清是在請求別人還是給別人下命令。如果是命令,你的聽眾就必須遵守;如果是請求,他們就可以自己選擇。學校管理者必須在承諾之後,向學校成員提出請求,而且要在請求之後窮追學校成員所回應的承諾。

欣賞與肯定

學校管理者要加強鍛煉欣賞和肯定別人的能力。當你懂得欣賞一個人、一個環境時,或者理解特定的任何情況出現的原因時,你就不會被周圍的環境所左右;接納所有已經存在的事物,你就能自己掌握自己的所作所為了。肯定與奉承不同,奉承是指過分而且刻意的誇獎;而肯定是建立在一件事或者一十人本米的麵目上的。肯定是一根魔杖——不管你肯定了一個人的什麼品質,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他們會比你認可的做得更多更好。這恰恰是學校管理所追求的。一些學校管理者懂得經常肯定和欣賞學校成員的表現和行為,而學校成員也會因此給予超值的回報。

講故事

學校管理者經常需要鼓舞、鼓勵、引導或者說服別人對他們的任務作出承諾。合適的故事會是很好的工具。與其絞盡腦汁地論證“你必須這麼做是因為……”,還不如講一個簡短而合適的故事。學校管理者要成為一個會講具有針對性故事的人,要收集日常生活中和曆史上有關管理才能、工作成就的各種故事和相關材料。

幽默

讓演講或講話富有成效的最後一個秘訣是幽默。有一次,孫中山在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講民族主義。禮堂非常小,聽眾很多,天氣悶熱,很多人都沒精打采。這時,孫中山便穿插一個故事:那年我在香港讀書時,看見許多苦力工人聚在一起談得很起勁,聽的人哈哈大笑。我覺得奇怪,便走上前去。有一個苦力說:“後生哥,讀書好了,知道我們的事對你沒有什麼幫助。”又一個告訴我:“我們當中一個行家,牢牢記住那馬票上麵的號碼,把它藏在日常用來挑東西的竹杠裏。等到開獎,竟真的中了頭獎,他歡喜萬分,以為領獎後可以買洋房、做生意,這一生再也不用這根挑東西的杠子過生活了,就把竹杠狠狠地扔到大海裏。不消說,連那張馬票也一起丟了。因為錢沒有到手先丟了竹杠,結果是空歡喜一場。”孫中山風趣的話,引來台下一片笑聲,那些打瞌睡的人也禁不住跟著笑了起來。孫中山接著歸到本題:“對於我們大多數人,民族主義就是這根竹杠,千萬不能丟啊!”孫中山先生這個充滿幽默感的故事不僅讓昏昏欲睡的人們清醒過來,也使得自己的演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